【汽車籽:未來車房】
因工作關係,我經常都有機會在海外試車並參觀車廠的開發部門。近年聽得最多,相信是無人駕駛技術。經過多年研究及測試,這種以往只會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情節彷彿越見眉目。跳進車廂,蹺起雙手便直達目的地,已不再是夢。不過,這項如此顛覆傳統的科技,對一般人而言仍然存在着無數問號,究竟無人駕駛對社會、車主、行人有何影響呢?變成現實前,值得大家思考一番。
Q:無人駕駛對人類有何好處呢?
A:除了聽起來很高科技外,這真的是好事嗎?其實,它不但為雙手雙腳代勞,背後還存在着更重要的目的。誘使各大公司花費天文數字去開發無人駕駛,最主要的原因是路面安全。據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一百萬人死於交通意外,試想當所有車都遵循着預設路線、交通限制以及駕駛模式行走,理論上可以大幅減少人為錯誤,無故超車、胡亂切線、打錯燈號及誤判路面情況等都可以避免。另外,它也有助疏導交通,無人駕駛汽車經電腦接收即時路況,導航系統便能夠找出最適合的路線,減低嚴重擠塞的機會,變相也能減低道路污染。其次是為「司機」提供更多私人時間,試想能把每天開車上班下班的時間,用來食早餐、睇動新聞甚至剪指甲,算下來能節省不少時間,對繁忙的都市人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東西。
Q:誰在開發無人駕駛?已達到甚麼程度?
A:很多車廠和科技公司都有份開發無人駕駛項目,當中包括Mercedes-Benz、Audi、Nissan、Volvo及Google等。Mercedes-Benz將他們的無人駕駛科技應用在經改裝的S500上,早在二〇一三年便在德國的Mannheim駕駛約一百公里進行路面測試,而在美國加州的Research & Development North America部門,也用上相同的車型在指定路線上實測。至於Volvo也在二〇一二年於西班牙公路上以時速八十五公里,行走超過二百公里並安全完成。早前Volvo宣佈獲得了瑞典交通部批准,將在二〇一七年前,挑選一百名駕駛者,使用Volvo的Drive Me無人駕駛系統在Gothenburg的公路上進行公測,成為全球首個讓一般人參與的測試。前年我在美國參加Nissan的活動時,也見識過她們的無人駕駛技術,車輛除了能在時速八十公里下避開突然出現的障礙物,還備有一套全面的自動泊車系統,下車後只需一按車匙,它便懂得在停車場內自行找吉位泊好。
Q:蹺起手開車是甚麼原理呢?
A:各大小車廠的技術基本上都大同小異,主要是在車身上安裝三百六十度鏡頭、雷達、雷射和超聲波感應器,收集路面上各種資訊,包括時速限制、前車速度、行人動態、行車線和路牌指示等,電腦會不斷掃描和偵測周遭環境,自動調節油門、制動和轉向。與此同時,她們也會利用GPS和雲端技術,尋找即時最佳路線。當然,常言道馬路如虎口,車輛也必須能夠應付突發狀況,所以電腦也有龐大的資料庫,預測其他車輛或行人的異常行為,從而作出反應以避免交通意外。
Q:夢想成真前,最大的挑戰是甚麼?
A:記得有位Mercedes-Benz工程師提過「法律永遠都追不上科技」。冇錯,無人駕駛技術現今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各國的法例規管。因為涉及到很多路面安全及配套問題,所以就算車廠能造出完美的無人駕駛汽車,也要花很多時間跟各地的政府進行交涉。走得比較前的有德國、荷蘭、日本及美國等,以美國加州為例,州政府在去年便作出明確修訂,允許獲發牌照的公司把無人駕駛車輛帶到公路上行駛。而英國交通部門也在今年起發出指引,規管無人駕駛車輛。另外,天氣也是嚴峻的問題,在惡劣天氣下,如暴雪、沙漠風暴發生時,會影響到雷達和鏡頭等的準確性,直接關乎到無人車輛的安全。最後,比較少人留意的是私隱問題,因為無人駕駛涉及很多網絡和雲瑞技術,而車廠也承認最理想是每部車之間都能夠互相溝通,收集交通資訊,所以有機會洩漏車主的行車路線等個人資料。
記者實試後感:它還算是車嗎?
我分別試坐過Nissan和Mercedes-Benz的無人駕駛汽車,當我首次跳上無人駕駛汽車時,心裏其實有點怯,但兩次經驗都告訴我,無論在封鎖的測試區或預設的公路路線上,這些高科技車輛都能準確執行指令。雖然期間都會發生小問題,例如在路口間猶豫或制動比較頓挫等,但整體都順暢安全。不過,對於喜歡車的人而言,這種車基本上毫無樂趣,和路面溝通恍如隔着鴻溝,當然沒有操控可言,反而因仍對它欠缺信任,要時刻準備override軚環或制動,免生意外,所以只算是高科技的私人點對點移動密室。
記者:姚子浩
編輯:黃子卓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