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 - 陶傑

文化多元 - 陶傑

德國女總理去日本訪問,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問題,婉轉告訴日本,要像德國一樣,正視歷史。
德國國內,講「文化多元」(Multiculturalism)。對戰爭的懺悔,耶教文化的德國,與東方的日本不同。戰爭罪行的性質,納粹德國與東條英機的日本也不同。耶教的懺悔,除了向死者致歉,還向上帝問責。東方文化沒有上帝,懺悔的方式,不一定要像杜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主角兇手,在聖彼得堡十字大街下跪,親吻街心。
不錯,西德前總理布蘭德訪問波蘭,在屠猶死難紀念碑前下跪道歉。然而,希特拉除了侵略歐洲,還有外一章,就是大舉屠殺猶太人。不但屠猶,而且以國家政策和法律制訂的方式,有系統地將猶太人滅族。
日本的侵略,當然有虐殺平民和戰俘,而且為數不少,而且也極為殘酷,但是並無一項國策,指定將一個族裔,譬如一個廣東省的粵籍平民不分男女老少全部殺光。
這是希特拉的德國與軍國主義的日本不同。德國納粹的侵略,當初英國還以為是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添食。英國首相鮑溫、左翼歷史學家泰萊,都認為希特拉極其量只是拿破崙第二,覺得應該克制,不想派兵參戰,因為侵略是歐洲史上千年的常態。直到屠猶的集中營揭發之後才知道,不止是罪惡,而是絕頂的邪惡。
布蘭德是為屠猶而下跪。沒有一任德國總理,訪問英國法國,為納粹的侵略而公開道歉,更勿論下跪,因為雖然德日曾經是軸心聯盟,但其中有許多微妙的分別。
德國女總理麥克萊訪問日本,參觀機械人廠,一具機械人走上前,女總理伸手想握手,但機械人沒有握手,只是向她鞠躬。因為同樣是問候的禮儀,像對戰爭懺悔,東西方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歐洲是歐洲,亞洲是亞洲,不應將西方的一切都理所當然應用在東方,不就是文化多元包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