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荒與能源慌(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能源荒與能源慌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昨天是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四周年;四年來,世事變遷的不少,但不變的更多。
一一年的日本東北大地震後,其中一個重要的轉變,就是對核能的反彈。知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最近仍然在呼籲,要實現完全無核化。另外,有民間環境組織進行民調,指有七成日本人要求完全無核化。今個月初,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探訪福島縣時表示,有必要重開日本部份核電廠,但至今仍然未有任何實際行動。
究竟核能是否可靠安全?更深一層的問題是,社會應該怎樣去看待能源問題?
單從客觀數字分析,核能的安全系數,不會差過各種化石燃料。史上幾次重大的核能事故,包括七九年美國三哩島事件、八六年前蘇聯的切爾諾貝爾事件等,都令到更多人對核能有種莫名的恐慌。事實上,由上世紀五○年代至今,紀錄中有廿七宗與核電有關的事故,當中有大概一半是發生在蘇俄境內。
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撇除八六年切爾諾貝爾事件,因為核電事故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數,只有十四人。無錯,數目遠比一般人想像中的低。就算當年造成恐慌的三哩島核電廠,其實至今仍然在正常運作。
話說在七十年代末,有套電影叫《The China Syndrome》,講核電廠隱瞞事故,被記者揭發。無獨有偶,電影在發行不過兩星期就發生三哩島事件,電影大賣,核電也成了一時話題。至於The China Syndrome這個詞語,這個本來是虛構概念,指核反應堆過熱,可以融化地殼,甚至可以「一直流到地球另一端的中國」。主演的是珍芳達(Jane Fonda),本已是反戰的左翼代表人物,其後更搖身一變成為環保鬥士和丈夫Tom Hayden將社會主義、環保和反戰混合成新左翼的主體行動綱領。
當年的反核,還有反核武的意義。美蘇在冷戰時,擁有的核彈頭,足以摧毀地球好多、好多次。所以,七、八十年代的反核運動和反戰同步進行,理所當然。
八十年代的烏克蘭切爾諾貝爾事件,更加是核能的轉捩點。與此同時,由於化石燃料的價格在八○年代大幅下降,冷戰又進入尾聲,美蘇停止了核子工業,反而歐陸國家卻因為七十年代油荒的回憶,繼續發展核能。
話說回頭,歷史上的能源業,第一次突破是十九世紀下半葉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最主要的推動力,就是化石燃料,尤其是石油。往後的百多年,人類使用能源的方式,沒有質變,只有量變。
有環保分子認為,能源的躍進要靠可再生能源。不過,從科技的角度看,光能仍然未能做到經濟上的成本效益;否則,像蘋果這種公司,老早就將甚麼光能薄薄用在產品上。至於風能,技術上地球某些地區,仍然有可為之處,不過受環境因素的限制,不是甚麼國家都能夠大量轉用風能。
既然不能以合乎經濟效益的方法去發展可再生能源,結果,在不少國家都出現要求政府補貼的訴求。事實上,十多年前,也有類似的呼聲,要求政府補貼生物能源,尤其是以玉米生產乙醇。到最後,錢花了不少,也有不少可供耕作的土地,用作生產乙醇,美國政府甚至強制要求車用汽油要有10%的乙醇,可是不見令到能源價格下跌,也不見得地球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
我們不用否定可再生能源的未來,但客觀證據反映,在現階段技術仍然未成熟。環保分子轉而要求以各種方法去減少能源的需求,甚至提出一個新的污染類別叫碳排放。背後不方便的真相是,要是強制全地球一定減少能源的使用,只會令已發展國家的經濟優勢維持下去。假如說只讓發展中國家去增加能源的使用,而發達國家則減少,撇除政治上是否可行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明顯的效果將會是對排污技術未能掌握好的國家,在繼續排放各種污染物,但有能力去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國家,卻要勒緊褲頭。
最近在大陸名噪一時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雖然在不明的政治壓力下被消音,但對於大陸環境的討論又再成為話題。不少人的直覺是,假如這個論調的聲音有更高權力層的背書,也意味着政策會傾向可再生能源;但正如之前所講,由於技術問題和經濟效益的考量,可再生能源沒有公共財政的補貼不能成事。相關行業在香港的上市公司,股價忽然熱炒,也反映了這種政治和利益千絲萬縷的關係。
諷刺是,至今最成熟的能源技術,乃是除去污染物的技術,與其花錢在沒有效益的方法,為何不去針對處理污染物排放的問題?雖然沒有可能百分百將污染物處理,但絕對可以做到環境能接受的水平,這是環保分子一直避而不談的題目,而其他人,在這個課題則一直被環保分子牽着鼻子走。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