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新劣幣驅逐良幣論 - 利世民

利字當頭:新劣幣驅逐良幣論 - 利世民

歐元滙率暴跌,加上短錢已經負利率,許多亞洲企業都乘機轉發歐元債。
二十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貨幣世界都是由美元主導,尤其是二次大戰後的Bretton Woods System,令美元成為世界所有貨幣的基準,我稱之為貨幣的「連橫計」。一九七三年美國單方面放棄黃金兌換保證,之後世界各國仍然擺脫不了美元的地位,甚至其後美國多次出現金融危機,一樣無損美元地位。
其實,早在八十年代初的拉美債務危機,許多人都醒覺到,美元作為世界唯一貨幣基準,它的滙率波動,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價格和經濟狀況。最直接的傳導機制,就是當美國弱,會令到別國的出口相對優勢。間接一點,就是當美元弱,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會乘機發美元債;可是當美元轉強,這些國家借下的美國債,也越來越難還。有些外債是國家借,有些是企業借。企業會破產,有些被國有化;國家欠外債,可以印銀紙來還,結果,貨幣再一步貶值,情況再惡化。
過去三十多年來,許多人都想擺脫美元,但一直都不成功。八十年代,知識分子寄望IMF同新興市場力量,但日本崩盤加上九十年代亞洲金融危機,IMF被視為無牙老虎,亞洲神話亦幻滅。之後,有人寄望歐元區,不過歐元成立十年,就出現歐債危機。
去年金磚國結盟搞開發銀行,不久後俄羅斯盧布大貶值,巴西亦不見得好到哪裏,中國只是增長放緩,已經算是很厲害;當然,大前提是你信中國政府的數據。
歐元至今仍然可以維持隊形,說到底還是多得德國「一隻大啲養全家」,但從去年開始,明顯情況急轉直下,半推半就之下,歐洲央行也要推出量寬。
其實在未有量寬,歐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已經大肆擴張;毫無疑問,有了量寬的法理依據,歐央行的買債行動應該比之前的更為冒進,所以由今年一月起,歐元滙率急跌,應該好戲在後頭。諷刺是,當歐元區在救亡,別國的企業反而伺機去以歐元融資,這就是新的劣幣驅逐良幣論。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