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便是家族長輩眼中的「頂心杉」,因為凡事愛唱反調,一言九「頂」,中學時期更是在校內有名的激進學生,不但組織力強,往往帶煽動性,而且偏向暴力,經常為教材及教學制度發言,是個令學校頭痛的搞事分子。說也奇怪,屢犯天條的我竟然連一次記小過的紀錄也沒有,看來不可思議,歸根究柢就是因為校規雖嚴,但仍奉行以理服人這一套,手執生殺大權的訓導主任還是懂得分辨是非的人。很明顯,我天生是個徹頭徹尾的「反對派」。
反對派擅長唱反調,專潑冷水,為反而反,人家鬧哄哄興高采烈張羅點子,卻遭冷語連連質疑反對,阻人發達尤比殺人父母,故此凡屬反派者不得人心似乎天公地道。
虛心受諫值嘉許
電視新聞常有播出官員和建制派議員詬病那些不支持政府施政的對手們「為反而反」,意即推說此純屬意氣用事,毫無建樹。事實果真如此?假設我們贊成上述論點,則明顯那邊廂也就是「為贊成而贊成」的舉手派,yes men,更甚的就是只懂得唯唯諾諾的馬屁精,人肉傀儡,所以,帽子亂扣並沒有意思。舉個例,我們當編劇的在向導演「賣橋」時最討厭監製在旁對你故事指指點點,說三道四,但細想,這其實是他們存在的實際作用,任何一條天大好橋,過關斬將人人稱好,偏偏就須要一個冷靜稍微抽離的人去對你的賣點進行挑戰甚至質疑,好給眾人一個冷靜期,一個重新思考和檢視的機會,務求盡善盡美,這個專唱反調的位置殊不討好,偏又無功可領,專做醜人,而我卻感激他們存在的職責和意義。
唐太宗李世民是史上罕有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其文治武功固堪稱讚,但他虛心受諫更值嘉許,他身旁的諫議大夫魏徵,就是中國史上有名的包頂頸,反對派,他為反而反甘犯龍顏直諫太宗凡二百餘次,氣得太宗曾言「殺此田舍翁!」(劈死條鄉下佬),得皇后說勸,魏徵才免此劫。後來魏徵亡故,太宗悲慟不已,罷朝五日舉哀,並向眾臣說出歷史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當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朕遂亡一鏡矣!」封建專橫時代的帝王因為深諳為反而反的真諦而得以開創唐代往後近百年盛世,說到底,寺中小器方丈又焉能與明君相比?
【一言棠】
撰文:歐錦棠
除表演藝術,也酷愛文字、影像及武術,其文章往往一針見血。
本欄逢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