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名嘴Jon Stewart上月宣佈離開主持了十六年的深夜時事清談節目《The Daily Show》,這些年,他帶領着美國年輕觀眾的口味,把本來枯燥乏味的政治新聞變得有娛樂性。香港要做不難,人才也有,加上年輕人很厲害,只要看看幾個中大學生在YouTube上載的《變變變生命力:香港人》,以反諷形式揭露畸形的香港社會,就知他們別具創意,只欠發揮機會。(詳見本報二○一五年一月四日〈網片新人王〉的報道)本地兩大電視台也不是沒有這個條件去玉成其事,只消將類型迥異的節目嘉賓主持對調大兜亂,譬如將《把酒當歌》裏譚惠珠之流的政治人物送到去李思捷主持的那個記不起叫甚麼名字的節目,再將笑呵呵的薛家燕送去《把酒當歌》跟劉瀾昌碰杯飲酒,本身就是一個處境喜劇,單看卡士配對,足夠捧腹。
現在做不到,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一方面是政客不用面對群眾,仕途依然一帆風順,例如特首狼英老早給練乙錚說穿了,只擔心回國受處分被「雙規」,卻不怕港人天天唾罵。相反,美國總統在選舉期間紆尊降貴扮小丑,輪流到名嘴的節目去拉票,因為他們知道年輕的歡眾就是選民,不敢稍有怠慢。另一方面,老一輩做媒體的不少都是敢怒不敢言的鵪鶉,除了敢怒之外,魯迅所謂一個活人應具備的敢說、敢笑、敢哭、敢罵和敢打的本能似乎也逐漸退化。依魯迅的邏輯推論,我們就注定要被可詛咒的時代繼續詛咒。倘若心有不甘,拒絕在沉默中消亡,年輕人就要冒險打破悶局,在沉默中爆seed,不斷鍛煉嘻笑怒罵的本領。
共冶一爐 闖出血路
現年五十二歲的Jon Stewart並非得天獨厚,他的搞笑能力也是慢慢鍛煉出來的。生於猶太家庭的他自小已喜歡搞笑,求學時期曾志願成為職業球員,加入校隊踢足球,但大學畢業移居紐約後,還是決定以棟篤笑為生,輾轉在城中的comedy club獻藝,為電視棟篤笑寫gag。一九九三年,他開始在MTV台主持個人清談節目,收視為該台第二高,後來得第一名嘴David Letterman賞識簽約旗下。一九九九年,Jon回歸有線頻道Comedy Central出任《The Daily Show》的主持,由於他那種以幽默角度處理每天突發新聞的手法夠新鮮,令本來表現已經不俗的節目收視勁升四倍。
911後,Jon更變本加厲不斷揭露小布殊政府的醜聞,正式把喜劇及新聞共冶一爐,闖出一條血路,不單打破新聞必看傳統免費廣播CBS、NBC老牌主播的狀況,甚至超越了當時有線頻道CNN及Fox News那種「龍門陣」似的嗌交議政模式。根據獨立調研機構Pew Research Center於二○○四年的調查顯示,有兩成十八至廿九歲的觀眾定期收看該節目了解政治新聞。二○一二年的調查更顯示,有四成《The Daily Show》的觀眾是三十歲以下,壟斷了整個自由派年輕觀眾市場,遠勝有線頻道、報章及廣播電台。
《The Daily Show》不留情面地揭露政治黑幕、嘲諷政治人物及對台主播等,卻又搞笑抵死,全都因為工作團隊天不怕地不怕,兼且充滿喜劇細胞,除了Jon本人外,幕後製作都有寫笑話的經驗。前監製Josh Lieb就曾是哈佛大學《The Harvard Lampoon》的雜誌主編,也曾寫過搞笑動畫《阿森一族》的劇本,嘻笑怒罵的本領,都是在開放文化底下培養出來。
外國狂Loop動新聞
有天跟半唐番老表吃飯,他說:「有幾回看Comedy Central的節目,那些comedian不停轉播你們國際版的動新聞並作點評,相當有趣。」不禁令人想起,香港說技術有技術,說人才有人才,但屬於我們的Jon Stewart,甚麼時候才出現呢?
撰文:陳以恒
喜歡以文會友的七十後書蟲。酷愛靚人、靚花、靚東西,深信心善則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