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流行音樂,從三十年代開始,有很多Golden Oldies。桃麗絲黛、甸馬田、法蘭仙納杜拉之外,還有黑人歌星納京高。這個時代,很明顯的,帶着艾森豪和杜勒斯五十年代的健康正派,跟讀者文摘和基督教一樣,還是一個紳士時代。
六十年代,甘乃迪上台,年輕人開始叛逆,披頭四出現了。越戰在詹森和尼克遜時代升級,於是流行曲又有了Simon and Garfunkel和卜戴倫。七十年代,英國經濟讓工會癱瘓了,國家失去方向,全民社會福利,左派思想,陷入虛無,於是搖滾樂興起了形相異彩的Punk。
流行曲本身是娛樂,雖然不是政治,卻是政治風氣的產物。八十年代,戴卓爾夫人撥亂反正,英國流行曲又從叛逆變成浪漫。這時候,樂壇出了一支樂隊,叫做Spandau Ballet。Spandau Ballet紅足八十年代,後來因為版稅問題失和解散。二十年後,有人找回這五個人,拍了一齣紀錄片「醉夢英倫」。「醉夢英倫」明是五人的傳記,但就像「射雕」裏,郭靖黃蓉之外,還有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八十年代是醉夢的十年。經濟復甦,文化興勃,不止流行音樂,電影也好看。不但英國有戴夫人,香港的殖民地政府也很專業,香港有羅文和張國榮。
這樣一回顧,紀錄片有了別的層次,新的視野。片中有煤礦罷工、天安門屠殺、戴卓爾夫人兵伐福克蘭。音樂將不同的人的記憶鎔鑄在音樂裏,所以聽舊歌,原來像張愛玲說的:每一隻蝴蝶是一朵花的靈魂,飛回來尋找過去的自己。無論你爺爺那代聽周璇和龔秋霞,你爸爸那代聽羅文許冠傑,你的堂兄聽Spandau Ballet──因為這支樂隊,與Sheena Easton、威猛(Wham!)同期,是香港由戴卓爾夫人訪中、簽署聯合聲明、香港從此由盛漸開始入衰的一段背景音樂。就像紅樓夢,原來八十年代,在逼近八十回的大關。以後續寫的,不再是曹雪芹,而是連高鶚也不如的三流之手。從這個角度看,「醉夢英倫」就是不一樣的戲了。當然,你要經歷過,在曲終後,再登高樓,才會在一片寂靜中感悟天涼好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