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販夜市 - 左丁山

小販夜市 - 左丁山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不知何故,在預算案提及Foodtruck,香港譯名譯得幾好聽,就是「美食車」,電台訪問曾先生,佢話回憶在美國讀書時,校園外就有「美食車」,令佢想起香港可否有同樣平民食物設施。
財爺在麻省理工讀建築,後到哈佛大學讀公共行政碩士,因而識咗班上一位曾蔭權先生,跟佢返嚟香港,今日成為大官。哈佛校門外之哈佛廣場不時有美食車,肥仔K與學生豪在哈佛上暑期班時都幫襯過,財爺在波士頓多年,當然見過好多次,何解咁多年來都冇引入香港之意圖,今年就突然想起?
恐怕係「民粹主義」之過,追求所謂民望也。民間有聲音搞飲食夜市,仿效台灣、仿效曼谷,於是香港政治人物又突然間話要關注夜市,如桂林街夜市之類。呢啲係屬於「感性管治」,並無嚴格分析之理性內涵,長遠嚟講,係將香港拖後腿,拖回到小農社會;台灣嘅城市普遍落後過香港,香港要走入世界尖端城市之林,做乜要行返舊路!
有人打電話到電台烽煙節目講及懷念幾十年前嘅街頭「美食」,「夜市」,主張香港復古,當作增加旅遊景點云云。懷舊也要知道懷舊嘅歷史背景,1950-1960年代,香港人普遍貧窮,住在山邊木屋、板間房、鄉村寮屋者眾,因收入低,自然要吃價格低廉食物,而且當時人口少,只有二百幾三百萬人,山東街豉油街西洋菜街一帶曾經舉辦過農曆年年宵市場,係今日完全不可想像之事,而左丁山住在洗衣街,可以晚上在馬路踢波,故此當時街上有小販,有夜市並不太嘈吵、騷擾民居。
今日香港何來如此環境?人口增加到超過七百萬以上,香港市區住宅總面積仍然同1970年差不多,只係增加咗填海面積啫(例如西九一帶)。1970年代中期,港英政府已逐漸淘汰有牌小販,奶路臣街西洋菜街之大牌檔「完成歷史任務」,陸續收檔,政策目的好清楚,就係要建立街頭秩序,搞好街頭環境衞生及適應公共交通需要。好幾年前,食環署驅趕戲院里擦鞋仔,就係此項政策嘅持續。失驚無神,食衞局未經各方諮詢之下,放風話可以考慮小販夜市?此議相信會失敗收場,十八區區議會必定為此吵鬧不堪。在Nimbyism盛行之際,夜市最好設在第二區,我區要保持衞生安寧,減少排放!區議員唔出聲呀,休想連選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