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在澳洲保存的退役九巴雙層巴士出席當地公眾活動,被拍攝的照片在網絡上瘋傳。港人欣賞照片回味這款被喻為「車皇」的巴士昔日在香港公路的英姿之餘,都為香港失去這些算得上是歷史文物而嘆息。
就我所知,現時在澳洲保存的香港古董巴士,還有首兩部中巴12米三軸MCW Metrobus與九巴所保存同款的AEC Regent V等等。另外,當地觀光公司購入大批從香港退役的雙層巴士,改裝為開篷巴士並換上最新環保標準的引擎,接載旅客遊覽。在英國不單也有類似情況,甚至有公司原整地保留昔日在香港的車身和設備用於如校巴等日常營運。這就帶出三個問題:一、巴士等車輛使用到某一個年期就一定要退役淘汰?二、所謂環保目標來淘汰舊車是否合理?或淘汰要否唯一方法?三、香港能否有妥善的計劃去保存具有歷史意義的古舊巴士和其他車輛,而不用在外地才得到保存或「續命」?
不少市民以及政客的確有着「車輛用了十多年,舊了就該報廢」的思想,但可知道一輛巴士、貨車,車廠設計的使用壽命可以超過二十年;車廠預計引擎首次大修(即拆散檢查,更換損耗了的零件,然後重組)的時間高達200萬公里,以香港運輸業營運條件即約行駛了約10-12年。大修後又可繼續使用相當年期,即是說一部車用上逾廿年,甚至三十多年根本不是問題。相對在香港普遍的想法,以至「十五年車齡限制」法例,根本造成浪費。
商用車輛的組件配搭就如電腦商場的「砌機」般可以隨意更換,過去有人提出可為舊車更換引擎提升排放標準,而毋須強制報廢。這方法不單發生於如前述在香港退役轉運到澳洲或英國的巴士,著名的倫敦巴士AEC Routemaster服役了近半世紀,除因為維修之外,1990年代開始更因為倫敦市政府的排放管制要求,為當時約二千部仍在服役的巴士全面更換歐盟三期的引擎。不過,AEC車廠早已倒閉而未能提供「原裝」引擎,倫敦運輸局及巴士公司就換上康明斯、Scania或Iveco引擎,一直使用至2005年全部退役。這證明借環保為名的「十五年車齡限制」法例根本不盡不實,環境局在審議過程中有失客觀。
雖然「倫敦巴士」已退出日常營運,但其深入人心的倫敦形象標誌,載有的歷史意義,使倫敦運輸局要保留約10輛巴士經營「古典遊」路線──9及15號(9已於去年底取消),另有近800部落入收藏家手上。有良好的環境存放之餘,更可申領牌照繼續行駛。除方便可隨時參與各類活動,部份車主更用作出租花車、旅遊觀光、電影拍攝,賺取收入使能繼續維修保養。但在香港,城巴尚有一輛AEC Routemaster巴士,將因為「十五年車齡限制」法例而必須於今年內淘汰,巴士公司亦表明必須將之拆漽以換取逾70萬政府資助;數月前,最後一部領牌而香港獨有的勝利二型亦遭同一命運。即使是過去由巴士愛好者私人收藏的巴士,既未有完善設施存放車輛,連同巴士公司自行保留的都未有政策容許領牌,不能隨時與眾同樂。我們四年前倡議的交通博物館計劃,就是希望發生在澳洲的情境能在香港出現,可是至今還沒得到特區政府任何回應。
從澳洲和英國的經驗,證明交通文化保育工作其實易如反掌,而且能有助推動旅遊業;另外,還證明「十五年車齡」絕不是為了環保問題的唯一出路,特區政府實該暫停執行有關法例,除了使城巴的古董巴士得以保留之外,讓經營環境困難的運輸業有喘息機會。更該以這些外國經驗,重新研究容許舊車更換引擎,以減輕業界負擔的方案去推行環保目標。
徐啟榮
尖碼之聲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