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親碎屍案】
【本報訊】青年周凱亮涉嫌與友人殺害肢解父母案,辯方繼續傳召精神科專家作供,指文獻記載,正常人難以對父母下手,大部份殺父母者均有精神分裂症。而根據專家診斷,周患有精神分裂及情緒障礙。專家又謂,周殺死父母後,腦中的胡思亂想一掃而空,感到釋放並回歸現實,遂放棄殺兄及自殺的打算。
記者:楊家樂
首被告周凱亮一方傳召前青山醫院院長張鴻堅醫生作專家證人。專家分析,周小時候乖巧安靜成績好。中二是周的轉捩點,開始浮現精神問題。他會思考自己為何存在、與他人有否分別等問題,與其他人疏遠,同時又被人孤立。他與人不和時,不會以暴力解決,只會回家大叫。他亦開始覺得被人跟蹤。
周讀中五時曾被女同學拒絕,覺得因對方是基督徒而難以發展親密關係,自此拍拖重視性多於愛。案發前他曾在香港、大陸及澳洲有過幾段沒結果的戀情,試過在內地有兩個女朋友,同居一年,不時往返中港兩地,更有一個女兒,但最後分手。
病情或受遺傳影響
周會考只得十二分,被父母安排到澳洲留學,曾考入大學精算學系,但其後輟學返港。他做過多份工但均做不久,在銀行工作期間向同事發電郵自言會跳樓自殺,其後任推銷員又因未達銷售額而被炒。
二○一二年他獲好友介紹到星島日報工作,但又因與上司爭執而離職,自此情緒低落,性慾下降。他打算翌年六月生日前自殺,最終被「世上唯一明白他」的好友次被告謝臻麒勸服,展開殺人計劃。
周自言多年來受不自控的妄想困擾,有時抑鬱,有時亢奮,令他不能集中精神。周又提及姨媽有精神問題,試過不肯開門讓家人入屋,最終要召警破門;阿姨的女兒自言可與外星人溝通,又謂有人派人殺人;父親則情緒大起大落。張分析,周或受家族遺傳影響,若加上家人關係欠佳及人生失敗等後天因素影響,或會激發病情。
張認為周殺人時悲憤交集,失去理性。但他行兇後精神受很大衝擊,妄想全部消失,不再抑鬱,不再憎恨這世界,感覺冷靜及釋放,「就如盛怒下拳打別人致眼鏡飛脫,你會覺得好過點」。其後周回到現實,感到後悔,放棄殺兄及自殺計劃。但他還柙期間,妄想再次出現。
根據文獻記載,張指正常人難以對父母下手,特別是母親,遑論同時殺死父母。大部份殺父母者均有精神分裂症,張診斷周患有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Schizoaffective Disorder),即精神分裂及包括抑鬱和狂躁的情緒障礙。
張指周當時自知所作所為,甚至可說聰明,故不能以精神錯亂為由免責,但可以精神失常為由減責,建議判處無限期醫院令,直至醫生認為可以釋放。
案件編號:HCCC37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