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五日,是遇羅克殉難四十五周年忌日。年輕人對他一定很陌生,更不會知道,「恰似長夜的十年動亂中,被殘酷殺害的青年遇羅克,就是這樣一顆過早隕落的智慧之星」。這段文字,見於報告文學《劃破夜幕的隕星──記思想解放的先驅遇羅克》起首。該文長達兩萬字,一九八零年七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在北京《光明日報》連載,當時讀過的人,莫不心潮澎湃,唏噓不已!
文革狂飆乍起時,北京大學一個身為「紅二代」的學生貼出對聯「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橫批為「基本如此」。迅即傳遍各地,階級劃分滲進青年們的血液,撕裂成「紅五類」(革命軍人、革命幹部、工人、貧農、下中農)與「黑七類」(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資本家、黑幫)兩種出身的群體。遇羅克自小品學兼優,高中畢業三次報考大學,因出身資本家,父母是「右派」,成績優異卻不獲錄取。他對政治歧視不平之餘,堅持求索和思考。有感於對聯宣揚封建血統論,他寫下長文《出身論》予以指斥:「這副對聯不是真理,是絕對的錯誤。」「它的錯誤在於:認為家庭影響超過了社會影響,看不到社會影響的決定性作用。說穿了,它只承認老子的影響,認為老子超過一切。實踐恰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家庭影響,家庭影響服從社會影響。」至於「究竟一個人所受影響是好是壞,只能從實踐中檢驗。這裏所說的實踐,就是一個人的政治表現」。「在表現面前,所有的青年都是平等的……誰是中堅?娘胎裏決定不了」。這些振聾發聵的言論,青年中不脛而走,無數因出身被歸類成「黑」的激動吐氣,一些被標籤為「紅」的也贊同認可。
可是,遇羅克因所謂大造反革命輿論、思想反動透頂和組織反革命小集團等罪名,於一九六八年一月五日被捕;羈押兩年兩個月後,經高層要人批示,被當眾宣判死刑並處決,年僅二十七歲。直到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由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告無罪,隨之被媒體頌揚為「思想解放的先驅」,肯定其所思所言都是正確的。
遇羅克告別人世,迄今整整四十五年,其短暫生存的國度變化極大,但有些地方似小變和不變。一方面,不再用黑色界定政治「賤民」了;另一方面,紅色光環依然奪目耀眼,「紅二代」不時聚會指點江山,意氣風發不遜當年。同樣談論貪官落馬,有「紅二代」人士對外媒解讀:「我們紅二代由於受到父輩良好教育,不貪戀錢財;從平民爬上來的官員,貪腐落馬的比較多。」事實是否如此,人們心知肚明,而那話語的優越感,分明還是來自「老子英雄兒好漢」的邏輯。遇羅克的血,很可能是白流了。
作者:賀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