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從外地回來,一下飛機整個香港機場都佈滿了簡體字,發生了甚麼事?我還以為去了中國大陸,這一排一排的簡體字看真是廣告,那簡體字的廣告要給誰看?香港這國際都市每日有超過一千班航機抵港及離港,能看懂的有沒有百分之十呢?如果廣告商目標是內地人,那在機場登這些廣告效用不大,但目標如果是香港人,那有誰看得懂呢?為何要逼我看簡體字?我一來從沒學過,第二簡體字是把漢字簡化後衍生的,像我的姓名葉蘊儀,三個字獨立看都能解出字的意思,如把它寫成簡體字「叶蘊仪」,意思好像就被沖淡了。
簡化有時候很合適,好像年輕一代用手機打的訊息,我有大半都不明白,這是他們新的共通文字,但也不會不懂正體字,只是為簡化而去設計一些新詞語,又或一些潮語。但繁體字仍是我們主要用的文字。
那天下機,我與友人很久沒吃地道食物,便一起跑到一間在九龍有名的茶餐廳食個香港地道早餐,怎知一坐下,那些侍應便用普通話問我要點甚麼……這就是劉德華所教的好客之道?你怎知我說普通話呢?我每年出國多次,沒有服務員會跑過來跟我說普通話或廣東話,他們都會用本地語言去接待你,其實已不單是這次,我忍了一段時間,這一年間到過不少餐廳或零售店都有這個情況,我看到很是傷感,覺得好諷刺。我在本土消費,進去第一句是用普通話來接待我,這裏是香港,請尊重下我的感受,究竟是否不歡迎香港本土人呢?是否只接待國內遊客生意?
文字是歷史根源
語言及文字在一個國家是有象徵意義的,是一個城市不能或缺的,內裏包含着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看我念碩士時就跑到老遠的湖南,尋找將近失傳的傜族文字,那就是一個族的文化歷史的根源,但這個語言亦快將失傳了。
前天看到有文章報道全國政協委員兼著名導演馮小剛在政協會議討論中,呼籲恢復部份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希望學校能教孩子們一些有生活含義、反映祖先智慧的字。他又舉例說「親要相見、愛要有心」,否則「親不見」、「愛無心」、「廠空空」。馮小剛表示,「親愛的」這幾個字其實非常有含義,繁體「親」字左邊是「亲」,右邊是「見」,便組成一個「親」字。而「愛」則是在「爱」中加「心」,含義就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但簡化以後就變成「親不見、愛無心」。看到報道後驚嘆不已,終於有中國內地人,既是政協又是名導演能提出這番話。
我認為不應只恢復一部份,而是應全面認識繁體字,繁體字全都有着饒富心思的含意,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怎能只選擇五十個來教育下一代呢?應慢慢普及化,讓國內年輕一代明白文字衍生的因由及故事,那才能承傳真正的中華民族文化吧。
【氣蘊生動】
撰文:葉蘊儀
九十年代歌影視三棲藝人,現為母親,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畢業,熱愛藝術工作,喜愛電影、旅遊及獨處,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
本欄逢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