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科技,並非係設立一個政府部門去推動就得,總要有相輔相成嘅大環境配合,香港就素來都冇,故此政府如要推動香港科技發展,須從改變人心、改變大環境着手。南韓發展經濟模式一開始(自韓戰後)就係政府主導,政府首先用政策優惠嚟指揮投資流向輕工業(玩具電器),然後向重工業(鋼鐵、造船、汽車),之後向電子工業及科技產業,有形之手無處不在,於是形成幾個大財閥壟斷一切衣食住行及消費零售行業,赤裸裸官商勾結,中小企不成氣候,亦因此大財閥創辦人不時有牢獄之災。香港人可否容忍呢啲政策?
左丁山三十年前就服務於創業投資公司,係香港先行者之一,最初投資hi-tech(當時floppy disk已算高科技),不斷揩嘢,後來改變方針投資於快餐店、酒店、珠寶零售,成績斐然,當年一間接受我地投資嘅公司老闆今日已成為泰國十大富豪之一。原因無他者,香港投資地產,利潤高,資金回籠快,地產人才香港有大把,律師、會計師、則師、測量師、工程師一請就有。相反,搵高科技專家就要等運到,在如此環境下,邊度有投資者擺錢落高科技行業呀!
今日因互聯網普及全球,將科技知識普及化、應用化,加上香港地產已經過咗成熟期,經過多年汰弱留強,等閒人幾難在地產市場爭雄,而適逢全球資金泛濫,在香港之私募基金又多又有錢,要搵投資對象,發展科技產業係有啲苗頭嘞,唯一樽頸係人才不足,八間大學加埋嘅經費總和,大概唔及一間史丹福,何況人地矽谷還有柏克萊呢,加州還有加州理工及UCLA等等呢,故此矽谷科技人才輩出,土地又多,能夠成為世界創新科技大腦。香港欲要學習,應該由政府大力撥款俾五間大學嘅工學院,唔係設立創科局。用高薪招聘美國一流科技工程人才(不少係華人)來港教書,培養下一代,有咗Gates,Jobs,Page,Yang呢類人物出現之後,保證創投基金會湧埋嚟,帶動佢地去珠三角設廠,在深圳設立後勤基地,在香港搞上市,完全唔駛政府插手幫忙。依家猛話搞科技,但增撥資源俾大學又唔肯,講古咩。葉劉淑儀成日講史丹福,試問矽谷冇咗史丹福,美國冇咗哈佛等大學,點會有創新科技呀。南韓以舉國之力,先至可以孕育出一間三星巨無霸,代價係趕絕中小科技公司,香港千萬不可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