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天氣好,媽媽帶我去吃火鍋,我很高興」。
啊,對不起,寫得不正確,在我這把年紀應是說我帶媽媽吃火鍋,她很高興。地點在尖沙嘴旺區,佈置一般但勝在湯底靚,牛肉、海產夠新鮮,正與沸騰火鍋打交道之際,不其然留意到鄰桌的特別現象。
「I like school」,一把中年女性聲音道:「I like school.」再一次她慢慢地說。隨即同一聲音又說:「食件牛丸啦,小心燙」。話聲未落又轉台用英語說:「Miss Wong is my teacher.」好奇心驅使便舉頭張望,原來一對父母跟小童樂聚天倫,只是小童一邊吃一邊在默書,母親說一句他便要默寫下來,他也乖巧好像早已習以為常,右手拿筆,左手拿着串上牛丸的筷子,寫幾隻字便吃一口牛丸。好不容易才見他們完成一段默寫,便聽到母親溫柔聲音道:「好乖,我們吃完魚片和響鈴便開始做數學」。
讚嘆小童的耐性,在大好星期天一家人享用火鍋之際仍要默書,不禁問:「有需要嗎?」母親當然會答:「他努力念書成績好便可以升學考進名校。」她又可能說:「他在念名校,不努力便落後他人。」源自母親愛兒之心定錯不了,但還是要問那一句:「有需要嗎?」
其實這句話也應向自己發問,打從決意念醫開始,求學期間確有不少餐膳是與書本為伴,不是刻意,而是自然地便會打開書本一邊啃飯一邊啃書,心裏想法很簡單,既有念不完的書本知識便要掌握一切可使用時間去念。這念頭更歷久常新,到了幾十年後的今天,午飯時間也是在辦公室一邊啃飯盒一邊啃電郵(因為也有永遠啃不完的電郵)。不禁自問:「有需要嗎?」
姪兒Kevin也是醫學生,家人聚餐時他也慣常地打開iPad(這一代較先進不再用書本),便問:「念甚麼?」他答:「婦科。」我再問:「不倒胃口嗎?」他再答:「還好,習慣了。」他的努力肯定將會助他成為好醫生,不過必要問:「有需要嗎?」
為目的而付上努力是高尚情操,也是人類進步的背後動力,當付努力便要付上時間代價,主要問題是我們能付多少和應付多少,若要到某地步連食飯睡覺時間也要犧牲便應問:「有需要嗎?」從生物角度來看,食飯、睡覺、拉屎和生殖是所有動物的基本生存行為,人類也不例外,由於人類坐着拉屎那麼念念書也無妨,但要放棄進食睡覺時間或一邊做愛一邊念書,那便有點那個。
必要問:「有需要嗎?」
後記:一邊做愛一邊念婦科也勉強說得通。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