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退化(亦即認知障礙症)一般較常出現於65歲以上長者,而45-65歲發病者稱為早發性患者,發病機率約為萬分之五。這群「未夠秤」的中年患者,未能受惠於政府資助的安老院及長者中心,只能靠傷殘津貼過活,令患者及家人的生活百上加斤。
記者:葉瑞媚 攝影:黃永邦 方智傑
現年66歲的福宏是萬分之五的早發性患者,約50歲已經開始出現健忘的問題。其前妻阿Man憶述,福宏原本是司機,但突然忘記如何駕駛,曾試過因看不懂交通燈,紅燈仍繼續行駛,家人才發現問題嚴重,最終於60歲確診。面對突如其來的病,福宏當時根本未夠年齡退休,但無奈辭職,令家庭頓失經濟支柱。
然而社區支援亦未顧及這群患者。本港現時受政府資助的地區長者中心及安老院,對象分別是60歲或以上及65歲或以上的長者。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總幹事李雅儀表示,多年來仍未解決針對早發性患者的服務缺口,社區上只有很少的資源幫助這群患者。
因缺乏政府資助,早發性患者唯有自資,到非牟利機構營運,專為腦退化症而設的日間護理中心。此類中心需自負盈虧,故每日收費約三百元,未必每個家庭能夠負擔得起。以福宏為例,他每月只有1680元的低傷殘津貼,而他每月的支出則需約數千元,當中包括日間中心的費用、購買紙尿片、醫療及藥物支出和日常伙食等等。了解到前夫的情況,阿Man也不忍心丟下他,決定回到福宏身邊,照顧他的起居飲食。
其實政府每年大約撥兩億二千萬去幫助腦退化患者,資助全數撥入地區的恆常長者中心,而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批評,政府對撥款並無監察,「問題是政府投入多了資源,但沒有指令,又沒有規定恆常長者中心活動的次數,令服務未必能夠改善」。
腦退化症相比其他疾病來說,或許未必有即時的生命危險,但當人口老化越來越嚴重,而政策的缺口未能及時填補的話,將來可能會造成更重的社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