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華荷的崛起

安迪.華荷的崛起

安迪.華荷(Andy Warhol)究竟是個譁眾取寵的花花公子,還是個胸懷廣大的藝術大師?是天才還是淺薄之徒?人人都知道安迪.華荷,但是並不是人人都清楚他究竟都做了些什麼。
波普藝術英文是pop art,顧名思義,就是流行藝術。藝術如何和流行與時尚發生關係?安迪.華荷最有發言權。當梵高在落魄中渴望着賣出一張自己的畫來糊口時,他一定沒有料到,有人會利用藝術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其中,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代表是喜歡作秀把自己的居所設計成皇宮把沙發設計成紅唇的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下半葉的代表就是這位整過容──他對自己的鼻子感到不滿──但看上去仍然長得怪裏怪氣的安迪.華荷。
安迪.華荷深諳一種真理:媒體與市場息息相關。他不要讓自己默默無聞,在寂寞中領悟着美學的恩惠。他喜歡熱鬧,對於消費時代的明星、傳媒、自由和成名有着非常清醒甚至也許是過於清醒的認識,正如羅拔.曉士(Robert Hughes)所言「他既沒有現代派的改革思想,也沒有達達派的激情,沒有結搆主義的烏托邦式夢想,沒有政治,沒有先驗主義。」他的畫,全都是絲網印刷,他在討好大眾,模仿大眾傳媒採用的窺視和移情作用的分離。他的材料:新聞報紙、瑪麗蓮.夢露的大頭照(不管他有沒有對聖母像進行反諷)、電視脫口秀中的廢話和它明亮刺眼的色彩,以及它所引起的那種麻醉感,都讓大眾對於這種「實驗藝術」產生天然的好奇感和親近感。這是他成功的秘訣,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比如他拍攝的電影,常常讓人昏昏欲睡。安迪.華荷為象徵着資本主義豐碑的帝國大廈而瘋狂,1964年7月25日晚上8點,百無聊賴的安迪.華荷和六個朋友坐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辦公室裏,他將攝像機對準帝國大廈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這部長達8小時零6分鐘的實驗默片儘管在西方藝術史上佔據一席之地卻沉悶到了極致,他用攝像機代替了自己,讓它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地記錄自己的憤怒、性騷動和冷漠。
他的成功是反精英運動的成功,訴諸於感官,一種表象的、無深度的藝術取代了藝術哲學化的努力。他大聲宣稱:「我想成為一部機器。」──這就是安迪.華荷的哲學。把公眾的知名度看得至關重要,也就成就了他的一句豪言壯語:「以後,每個人都可以在15分鐘內成名。」他的那本《安迪.華荷的哲學:波普啟示錄》多的是一些閑言碎語,希望在其中讀到微言大義感受到文學的光輝的讀者並不能在這裏得到他們想要的,在這裏宣揚自己的理念的是一位離經叛道的人,他所要表達的全部就是對這個現存世界的不滿和諷刺。
正是在安迪.華荷十分活躍並獲得成功的時期(1962-1968年),藝術家逐漸擺脫其理想主義前提和那種必然失敗的視死如歸感,他們像明星一樣投入到商業化的大潮中去,先鋒派在它的內部瓦解了。

作者:葉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