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峰過去兩年都在想:「如果大船沉了,一個人撐獨木舟,撐得多遠?」
香港樂壇這艘大船,爛到怎樣的地步?他在紙上列出一列數字:就算自己作曲填詞演唱,後期編曲要一萬元、監製一萬、基本一隊樂隊五個人每人二千、租十小時錄音室,再加上混音,一首歌製作費基本要五萬。一隻碟十首歌,就是五十萬,拍MV八萬、宣傳費無底深潭……唱片公司投資一隻碟大約要一百萬。
能夠賣出多少?「賣到二千隻碟已經開香檳!」他笑。那網上下載?他大笑。他的舊歌《一支煙的時間》,二○一四年在音樂網站Spotify剛好有一個人下載,所分到的是美金0.00056698,「我計過要下載一千萬次才能回本,一支煙變成一千萬支煙的時間!只因這歌由我創作,如果還要分給作曲、填詞,那真的不可能。」他的歌主要放上iTunes,好些都曾經入選十大,但兩年來總收入是六萬。有香港歌星把一隻廣東碟放上iTunes,銷量已經打入整個中文歌排行榜一百大,但兩年收入僅僅兩萬元,還得和公司分。
「這個行業本來已經存在很多漏洞,不健康,現在更加艱難。」林一峰問:「點算?就算你參加內地的歌唱節目,就算跑出,what's next?」於是過去兩年,他落手籌辦音樂集資網站「音樂蜂」──地產世界有「賣樓花」,「音樂蜂」就是「賣音樂花」,網上集資支持音樂人「採蜜」,讓音樂如花盛放。
十二年前,林一峰一手一腳自資製作第一隻唱片《床頭歌》,「我花了五位數字積蓄,開設自己的公司,所有過程都是D.I.Y。」他自己寫歌、填詞,然後錄音,接着每個工序全程參與:「我自己去比較不同印刷商的費用、與做設計的朋友討論封面、定價、分銷;發行後,要負責宣傳、製作網頁、平面廣告、準備演唱會、場地手續、送碟給DJ、樂評人……大原則只有兩個:不要賠本,不要後悔!」
《床頭歌》原本只打算印兩千張,後來賣了超過三萬張,他就是這樣得到了第一筆資金,可以陸續出版超過十隻唱片、替其他音樂人籌辦無數音樂會、並且主力從事幕後音樂創作。「我相信精神最重要。」他說:「每做一件事,都要對得起自己。只要走出第一步,很多跟你相近的人便會走近,一起走。」
兩年前林一峰想透過外國的音樂平台集資,但因對方不諳中文市場而被拒。沒有路,就自己走出一條來,林一峰找來曾經當律師的音樂人馮穎琪、謝國維、香港網頁設計團隊WI的Jo & Kevin Wong,各自拿出六位數字資金成立「音樂蜂」。
集資平台不是新鮮事,重要是如何經營。林一峰希望專業做音樂,他和團隊會挑選項目、協助音樂人定位、策劃,還可協助整個製作流程,成功籌款會分15%,不達標不收費,「5%是基本開支,例如信用卡手續費等,10%是租用伺服器、聘請全職員工等,比一般集資平台貴,但對比起唱片公司又便宜一大截。」
第一隻「白老鼠」,是林一峰自己的大碟Crossroads,主題正是如何「天馬行空地腳踏實地」,和十位音樂人合作,題材包括女權、喪親、新移民等,四月推出的第二個集資項目,是Ellen盧映彤關於失眠的結他音樂。
「錢其實是其次,這平台更重要是要聚合力量,每隻獨木舟很難持久,大家砌成一艘船,就有機會駛得遠。」他如此相信。
Profile: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