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覺度:沒有判斷能力的世代 - 康婷

愛的覺度:沒有判斷能力的世代 - 康婷

上個聖誕假期姨甥女回港探望我們一家,她最愛到女兒的學校接她放學,一連三天我拖着她到學校均遇到以下情形:第一天碰着一位很熟的媽媽,她對着我大喊:「哎喲,她不怕冷嗎?」第二天當我跟一位保安姨姨打招呼時,她看看姨甥女再低着頭細聲道:「穿那麼少衣服,會冷壞呢!」第三天在平台等待女兒時,一眾媽媽不約而同投訴說:「你幹嗎不給她穿多點衣服呢?!」這些長輩只是看到姨甥女在十來度的氣溫之下穿了一條吊帶長裙,沒看見她發抖,沒聽見她投訴,更沒有觸摸到她那暖暖的雙手,已經下了這個判斷:姨甥女一定很冷,而她也沒能力斷定自己對天氣的感受。
可是這麼一個判斷跟真相的距離實在很遙遠,姨甥女身體壯健極少生病,她總是怕熱不怕冷,就算在寒冷天氣底下也只愛穿吊帶裙,她的手和身體長期也是暖的,最重要的是沒有人比她更清楚自己身體的感覺和需要。然而很多父母和長輩也是憑着自己的感受、經歷和想法來判斷小孩的需要,甚至當作小孩沒有能力為自己作合適的選擇,常常抱着的態度是:我感到XX,所以你也一定感到XX,我想要YY,所以你也一定想要YY。
以上的情況不僅在穿外衣時常見,還有在父母強迫孩子午睡時可見,亦可在父母「建議」孩子選擇學校、科目及職業之時明顯見到。孩子會用盡方法讓父母明白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起初的抗議到熱血的反叛到最後無奈地屈服於權威底下,未能達成被認同之餘,還要被罵「不聽話」、「你不懂」、「你只是個孩子」,連最基本的自身感受也被父母懷疑,試問將來有甚麼能力和自信作判斷或做更重要的決定呢?
我認識一位念書非常優秀的高中生,在寒冷的冬天病倒了,她的媽媽一直在家中考慮帶她看醫生,對媽媽的一大堆問題:「那裏不舒服」、「喉嚨有多痛」、「感覺怎麼樣」,這位高中生只以聳肩和「不知道」作回應。另外一次我在朋友家用晚膳,當她問十三歲的女兒肚子餓不餓,想吃桌上那款菜時,得到的回應亦只是"I don't know"及聳肩示意沒有特別的想法。當孩子跑進房間後,朋友便投訴兒女沒主見,然後繼續猜測將來會難於應付上大學及工作的挑戰,說完這些憂慮,朋友自我安慰的解決辦法就是幫兒女安排念大學的道路。看到當中的矛盾嗎?又要嫌棄和擔心孩子沒主見沒判斷能力,但又不願意讓他們摸索自己的路徑,這是一個循環。
數年前公司有位非常聰明能幹的同事約我喝茶,他在這所投資銀行工作了十多年,不單止學歷高,更被認同是絕頂聰明的人,然而身邊的同事都一一比他更快升職,他愁眉苦臉地跟我說:「到底我欠缺了甚麼?」我放下茶杯用最真誠的眼神看着他,回答:「是judgment,判斷能力。工作上technical的事情是任何人也能學到的,聰明如你當然比一般的學得快,但到了更高的級別,判斷能力便更重要。」
作為父母,懂得不將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套落孩子身上,而且尊重和接納他們的感覺與選擇,其實是等同給了孩子一個既安全又有效的「判斷能力」訓練場地,對他們多麼的有益!
這是我親子專欄最後的作品,多謝捧場!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