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生活拾靈感 自然畫意

海邊生活拾靈感 自然畫意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
大自然是繪畫之力,就像卡通片《我係小忌廉》那個獨角獸鎮守的森林,會替人完成繪畫。在石屎森林裏,人人嚮往海景,在海邊生活的兩女子,靈感不斷,鍾嘉欣、譚慧瑜並非巧手開炊,而是畫出自然畫意,素材取諸大自然,畫的也是大自然。
記者:邵 超
攝影:梁志永、劉永發

鍾嘉欣繪畫無師自通,兩年多前剛到大澳,還嚷着:「我冇可能畫到。」現在卻越畫越像禪繞畫,「我從未聽過這個詞,我只是想,兩條線中間,應該可以再畫一條線。」線條越畫越密,畫功越來越細緻,「三小時畫同一樣東西,其實慢慢來便畫得到,是人不願意慢下來。」若說大自然有靈,大澳古老相傳,確有獅虎象鳳四靈獸守護。大澳三面環山,西面是海,主要山脈便以四靈獸命名,而寶珠潭剛好被四靈獸包圍,村民為免四靈獸爭珠而建廟供奉楊侯鎮壓。地靈人傑,嘉欣一次偶然到海邊散步,想到在貝殼上作畫送給男朋友、朋友,開啟了繪畫之門。

大澳沙白殼 回收再作畫

我們認識的貝殼,在海邊取之不盡,舉凡海島,貝殼都是例牌手信。這項流傳已久的遊人指定動作,或許是錯的。台灣友人點醒了嘉欣,「是生態災難。」台灣人瘋狂拾螺形貝殼,寄居蟹失去了寄居地點,被迫寄居在膠樽蓋中,但尺寸太小,最終步向死亡。這樣的故事太悲傷,嘉欣其實從未用螺形貝殼作畫,她取材最多的是沙白殼,每年農曆三月至八月產量最多,算是大澳的海產特色,「其實很多東西可以回收重來。」香港人喜歡吃海鮮,沙白是夏天飯桌上的主角,大嶼山東涌灣、水口灣全是挖沙白的人潮,有心人喊保育沙白BB喊了多年,偶然仍有自私的人亂挖一通,「在家食完的貝殼,洗淨便可以畫啊。」與其送大堆沙白殼往堆填區,不如回收再造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有心人碰上有心人,嘉欣得到大澳街坊支持,其中一人便是盧太。嘉欣素來喜歡坐在男友開設的環保時裝店前,架起一張枱作畫,對面舖蓮香酒家是島上歷史最悠久的茶樓,老闆娘盧太發現這女孩子繪畫很美,便決定留沙白殼給她,「我看過報道資料,知道環保很重要,而且沙白殼可以循環再做最好。」客人吃完的沙白殼,盧太不止特意花工夫用桶盛起,還盡可能用熱水沖洗一次去油膩才交給嘉欣,也會刻意留起扇貝殼,「畫紙」更大。蓮香酒家也有定期供應廢油給團體或婦女街坊做廢油肥皂,「其實只要有人來問我,我們都會留給他們。」貝殼留在海邊,可以自然分解,回歸大海,嘉欣回收的貝殼若有損毀,她照樣會洗淨再送回大海。得人心者得人助,將心比己,嘉欣很早就決定為手作提供永久保養,「喜歡便想保護、永久保存。」賣手作收入不穩定,但她儲到一定金額,便會捐錢給慈善機構,「不要把自己看高一級,有需要就幫。」
現在還未到沙白當造期,但盧太處理好的沙白殼,以桶來計算,嘉欣無言感激。義字當頭的街坊還有年輕一輩龍舟隊隊員,「在facebook呼籲要沙白殼,隔天他們便送來數桶,大澳人真的很友善。」義重如山,嘉欣將這份心意串成沙白頸鏈,「希望客人戴頸鏈時,會記得香港有個地方這樣美麗,叫大澳。」大澳好山好水,人情味濃,嘉欣喜歡趕在十點旅行團來前的寧靜,到寶珠潭作畫,「大澳天氣很好,市區下雨,這裏就放晴,人生第一次看到滿天星光就在大澳,這裏隨處都有椅子,邊行邊停才有意思。這裏連屋門前的椅子都隨便讓人坐,這都是人情味。」每天散步、看店、繪畫,這樣恬靜質樸的生活,把這位八十後女孩留住,未來大計是用貝殼髹上不同顏色,指引遊人去她心水的大澳景點。

男友也笑嘉欣開竅,她酷愛宇宙的神秘,畫風漸轉,畫無窮,意無盡。

畫滿大澳街坊的貝殼,其中兩頰通紅的一人取了個充滿港味的名,何金娣。

大澳海邊堆積了不同的貝殼,色彩斑斕。

貝殼扣針 $50-$70
貝殼鏈 $250-$380

男友親自設計的拼布畫具套,嘉欣天天在用。

嘉欣嘗試在沙白上做不同創作,如繪畫融合雕刻。$380

嘉欣不喜歡困在店內,平時就坐在店門前跟人聊天,或去海邊、山上走走。

某家門前的長椅寫上請坐,大澳人很可愛。

青口是新嘗試,背面需用水晶膠保護脆弱的外殼。

https://www.facebook.com/SheSawSeashells

三月花染白大澳山頭

春天櫻花一枝獨秀,大澳無櫻,卻能傲雪。在東澳古道大澳初段,車輪梅、兩廣黃檀,還有不知名的灌木,全屬密生白花品種,漫山就像被白雪掩蓋,跟早前大頭茶花染白山頭的景致同樣浪漫。仍是那一句:莫摧花!

前往方法:
大澳過新基橋後,靠右沿堤邊直走盡頭上山。

馬鞍山 拼湊自然美

「三十多年沒動過畫筆,反而兩個子女都是念藝術。」譚慧瑜(Grace)童年時受喜愛書法和藝術的父親啟發愛上繪畫,想不到長大後反而忘了,即使她住在馬鞍山,靠近一個有着香港人回憶的烏溪沙……三年前,她隨資深畫家司徒志明從基本的山水畫再學起,又修讀專業藝術文憑課程了解策展及文化活動,「我也是Urban Sketcher的成員,喜歡把城市的面貌呈現在速寫中,記錄着身邊景物的變遷,反思我們是否曾經錯過了甚麼,是否應該把現有的景物好好保存。」馬鞍山不停在變,或填海計劃,或人工建築,作為藝術創作者的她,為烏溪沙分別畫了一幅速寫及做了一幅拼貼畫,拼貼出來的烏溪沙碼頭,刻意剔走樓群,「我想保留數年前的風貌。」走出家門,Grace很快便到馬鞍山公園,再走遠一點便是烏溪沙海灘,若乘坐馬鐵,兩站才不過數分鐘,步行卻要花多一倍時間,但這些人工與自然風景混合的環境,給她帶來很多靈感,「對剪紙和拾樹葉創作很有優勢。」公園草地上種了很多大花紫薇,樹上的紅葉亦即將落盡,她一一拾起,瞥見一塊紅葉邊枯了,「其實不用很完美,這塊完美的紅葉,慢慢也會枯乾變褐色。」一枯一榮,是自然不過的事。只是癡,妄想保留完美。

拾紙為樂 不完美才是美

繪畫是一種隨意的創作,Grace自從愛上了拼貼畫,便有了拾紙癖,「生活中隨時都有拼貼畫的素材,以往旅行篋裝滿衣服鞋襪及手信,自從開始創作,現在大半個篋都是採集回來的展覽場刊、包裝紙、日本和紙、樹葉和枯枝等不同類型的素材。」外國人流行的scrapbook,她也做,前年京都之行,她便搜集了大堆當地材料做了一本拼貼回憶相冊,「我喜歡留下車票、入場券,還有景點蓋印,再用當地的紙材,拼貼當時所見的風景或建築物。」這樣東湊西拼,每一張不完整的紙張,還盛載着旅遊的回憶,「剪爛展覽場刊、和紙很可惜,偏偏因為這樣,我才會更加珍惜每次使用那張紙的機會。」不完美才是美,用回憶創造回憶,生活跟藝術,從來密不可分。

用馬鞍山公園拾回來的枯葉創作的拼貼畫;在Grace的構思中,綠色城市應有綠草、有水景(海或水池)。

這幅畫展出時,有人跟她分享,看到鱗光閃閃的烏溪沙,憶起昔日游泳的快樂回憶。

烏溪沙實景
在Grace畫中被刻意剔除的樓景。

都市生活跟自然並存,Grace認為這樣的生活環境有利創作。

從烏溪沙海邊樹下寫生,看馬鞍山樓群那方,別有一番感受。

每去一處地方,Grace就會用當地紙材拼貼當地風景,製成一本特別回憶珍藏。

梵高的畫以拼貼方式創作,有另一番觀感。

https://www.facebook.com/YLOFT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