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創新,想創你心(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 何慶基) - 何慶基

創意創新,想創你心
(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 何慶基) - 何慶基

如果花錢可帶來文化興旺,那麼富庶產油國定必是國際文化中心。財大氣粗如阿聯酋花天文數字建阿布扎比文化區,請來星級建築師蓋羅浮宮、古金漢分館,給人印象只是買人家的文化穿金掛銀自我裝飾,阿聯酋本身的文化藝術,如果有人承認其存在的話,只是接近消失於無形的靠邊站。
仍深受殖民思維影響的香港文化官僚機制,在文化發展上習慣以「外國專家」馬首是瞻。是次預算案跟上國際潮流大搞創意工業,本無半點新意,但對本地人才培訓投資之偏重,倒令人側目。例如培養本地藝術行政人員於海外受訓,確實針對本地培育文化管理人才欠缺於大型文化機構實習的困境。
問題是,只是針對文化發展其中一個環節,沒有考慮文化發展中整個文化生態圈環環相扣的關係,有用嗎?當這批受了專業訓練的人回港後,本地文化機制未能有足夠空間讓他們繼續發展,花錢培訓只會為已是怨氣沖天的香港再添怨憤,何苦呢?
特區政府文化發展政策的最大詛咒,是所有措舉均以個別計劃推行,未能從文化生態全面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那串連關係。現在國際文化事業競爭激烈,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展覽開幕,於海外多搞個展覽有何影響?除非能夠有脫穎而出的獨特策展、有良好的國際文化及傳媒網絡,足以有說服力的把香港藝術擺上國際舞台,否則最後又是自己人剪綵拍照飲酒官員交報告後嘻嘻哈哈收場。就算是在本地推廣,沒有藝評、藝術教育的中介,公眾不知道也不明白,無論創作者有多少心思誠意,觀眾仍寥寥可數,遑論產生深層的文化討論和沖擊,最後仍是孤單的自說自話。韓國時裝近年的熱潮,不單是個別設計師的成就,而是整體韓國文化特別是韓劇的推動。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只集中個別項目,最終注定失敗。
願意花錢卻對本地文化實況欠了解,即使有良好意願,也未能幫助真正有需要的團體。例如配對補助金,當團體贏取私人贊助,政府會給予同額資助,這鼓勵私人贊助的政策,在歐美普遍採用。但在香港私人贊助並不普遍,主要贊助還是大型機構如馬會、大集團等。贏取這類大機構贊助,遞交的資料文件和申請過程必須相當專業,除此之外還需要人脈關係網絡。對那些只有幾個甚至沒有全職員工的小藝團,找這類贊助難若登天,最後又是那些有人脈有專業運作架構的大機構贏得最多等額資助,「富者越富」這香港社會營運邏輯持續落實。現時九大藝團已用了大部份支持本地藝術的撥款,剩下的「廚餘」,少得可憐的分給無數半餓不死的中小藝團。它們可以持續存在已是萬幸,根本不能奢望進一步成長。藝術生態圈應有的由小轉中變大的逐步成長生態環出現斷層。因為政策未能針對生態圈的不平衡,令文化圈交替成長的發展一直未能落實。
令人擔憂的是政府在支援藝術上混入政治考慮,運動員於海外得獎,民政局定必大鑼大鼓予以慶賀。同樣屬民政局管轄的文化界,最近反清拆菜園村的電影《N+N》屢於海外獲獎,香港藝術工作者黃宇軒的媒體裝置作品「佔中打氣機」獲瑞士人權藝術組織「2015自由之花」首獎,政府均隻字不提,雖然藝術工作者相信也不稀罕這些官方讚賞。只不過政策的偏頗,卻實難看。
這態度背後反映出更大的問題,是政府對創意有多尊重,抑或還是政治先行?創意思維往往涉及把東西反轉重組,當中常會出現反叛、有些人眼中的「不正確」思維。當政府政策上要求人民「思想正確」時,這個政府根本沒資格談論創意這東西,而大學正好是社會思想、知識和創意的其中一個主要的發電機。觀乎近來政府對港大師生「不正確」思想的抨擊,反映出政府除了自行閹割外,還要思想上閹割整個香港。這也正是創意窒息的先兆。
如不能包容不同思維,包括所謂「不正確」思維,社會欠缺這基本的自由空間,投放多少錢發展文化藝術也是徒然。還在興高釆烈學人談創意、講創新,真是想創你們的心。

何慶基
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