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對惡人的神回應 - 馮睎乾

耶穌對惡人的神回應 - 馮睎乾

日前同幾個久別重逢的朋友吃飯,他們談到香港現況,都顯得很悲觀。似乎在這個處處遭受壓迫的世界,憂鬱已成為大家唯一負擔得來的放肆,絕望就是出路。
然而強者是不易悲觀的,古希臘史詩英雄奧德賽說過一句話,我很喜歡:「他們哭聲大,淚水多,但流不出半點用處。」這位號稱「足智多謀」(polymêtis)的奧德賽自是強者,但面對魁梧的巨人時也無法力敵,唯有憑藉機智,不硬拚不認命,才能夠獲得最後勝利。
不硬拚不認命,同樣是基督教「英雄」耶穌的一條寶訓。很多人讀過《馬太福音》,但未必都明白以下數節的深意,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另一邊也轉過去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跟他走二里。」(和合本中譯)這「神回應」乍看是向惡勢力低頭,任人魚肉,其實不然。「作對」的原語是「antistênai」,此字常以戰爭為語境,指軍事抵抗或武裝起義,可惜這含義在很多譯本喪失了(英王欽定本只譯作「resist」)。因此耶穌想說的,是不要以武力對抗力量凌駕他們的邪惡壓迫者(暗指羅馬人),而非完全不對抗。
耶穌的時代,打耳刮子用意不在傷人,只為羞辱。留意馬太強調「右臉」:多數人慣用右手,摑對方的右臉就得用手背,在猶太人而言,以手背摑耳光的侮辱程度比掌心大一倍,也是尊者對卑者的打法。但耶穌把左臉轉過去,對方就手足無措了,改用掌心又不夠痛快,揮拳就只淪為平輩間毆鬥。裏衣外衣,情境是債主在法庭把窮人的裏衣拿去作抵押,似乎沒甚麼不義,但照歷史所述,窮人的纍纍負債其實跟羅馬重稅有關,若邪惡早受法律庇蔭,反抗還可能嗎?耶穌認為可能,方法是索性脫得精光,因為按猶太人傳統,赤身露體是對旁觀者的羞辱,而非裸體者本人。又,羅馬兵當時可「依法」驅遣猶太人搬一里路行李,逾此即屬違規,士兵會受罰;耶穌要「跟他走二里」,顯然想令對方進退維谷,陷入始料不及的荒謬處境。
社會的二元困局古今皆然,羅馬之於猶太省,北京之於香港,弱的一方往往只能垂死掙扎,困局很難解決。耶穌乾脆不解決,反而像駭客般騎劫整個系統──用「雙倍奉還」的奇招巧奪遊戲主導權,以「過度服從」來不服從,黑色幽默地重組權力架構,決不盲目地以眼還眼,以暴易暴,大概是深知以卵擊石必致一敗塗地。當然這在今天如何實踐是個難題,而你對終被釘死的耶穌也許很不以為然,但我還是深佩他的睿智如蛇,能不滯於皮相,不拘於定局,將抗命和服從辯證地統一,昇華到嶄新的境界。

作者:馮睎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