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悲劇樣子的童話故事。阿Sa這個故事,其實不是說雛妓,也不是說甚麼悲慘的命運,而是觀眾會覺得《雛妓》內的女主角,怎麼這樣幸運?
一個被後父強姦,然後離家出走的少女,會是個童話故事嗎?原來這個世界真有這回事,因為在她離開家庭之後,所遇到的都是好人中之好心:一起在尖沙嘴蒲的朋友,到任達華,到她的男友,想追她的大學生,欣賞她才華的編輯。真有這麼多好人嗎?無論在感情和經濟上,她都沒有遇過甚麼困難。影片有一份活在玻璃屋的純真,甚至在美麗的攝影下,泰國那位雛妓Dok-My(花的意思)的故鄉也浪漫逼人。
這部電影似乎在玩一個文字的遊戲。電影的英文名字是Sara,也就是電影中的女主角,而飾演者是阿Sa。影片最後播放的歌曲是《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其中的歌詞是: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I asked my mother, 'What will I be?
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這應該不是胡亂揀的一首插曲。我的朋友告訴我,Que Sera Sera是古西班牙語,意思便是What will be, will be。換言之這首歌詞是一個叠句。譯成中文是:該這樣就是這樣的。
我不知道編導是不是在玩文字遊戲,從電影上看到阿Sa的角色是喜歡寫作的,不只寫在紙上,還寫在牆上。有理由相信編導是在玩這個文字遊戲。實際上,女主角的人生,該來的都來了,無論是好是壞。人生好像有得選擇,又好像沒有得選擇。
被後父強姦當然是人生的慘事,也永遠成為女主角的陰影,我卻不認同電影內她的角色便是Dok-My,甚至連隱喻都不是。後者生活的世界是完全沒有得選擇的,而阿Sa可以選擇離開家庭,選擇找上任達華這個角色,以性服務來賺取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誰比較悲慘,誰的生活更無奈,一看便知了!
影片真的關心泰國的雛妓問題嗎?連串的數字只要在網上便可找到資料,以及她們的相遇,都是一種很小資階級角度的同情,看不出有更深入的理解。
這是個名字叫好Sara女子的故事,阿Sa有極精采的演出,相信這部是她從影以來的代表作。電影本身,則是個其實頗自我安慰的童話故事。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