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起撐.學術自由】全球學者集體發聲對抗權貴

【壹起撐.學術自由】
全球學者集體發聲對抗權貴

學術自由感覺抽象及遙遠,但古往今來,因有前人抵抗學術打壓,才有今日社會文明的進步!身兼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的立法會議員陳家洛向《壹錘定音》提出哲人蘇格拉底的例子——堅持自己思想和信念,寧願死也要確保「學術自由」。

在公元前300年,蘇格拉底用他的言論、敏捷的思考去挑戰古希臘的權貴,最終面臨審判,但他堅持「不自由,毋寧死」,也不願停止傳播啟蒙年輕人的哲學思想。他的思想學說至今仍廣泛留傳,陳家洛指學者的思考及著作,很多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我們的生活都有影響。

因此在1988年,世界各地的學者在利馬草擬了一份《學術自由和高等學府自主宣言》(又稱《利馬宣言》),藉以提醒權貴們,學者並非像苦行僧般,只在象牙塔埋頭苦幹,他們為了自由去推動社會的進步,繼續發聲、參與辯論,這是學者應有之義。

其實《利馬宣言》說明「學術自由」應有的權利︰第6條規定「學術界研究人員應有不受任何干擾來執行研究工作的權利,並受公認的科學研究方法和原則的限制。他們有公開報道研究結論的自由和權利,及出版研究結論不受檢查的權利。」第15條訂明「高等教育機構應對他們社會所發生的政治迫害及侵犯人權的情況提出批判。」確保學術研究有一定自主及具監察社會的功能。

學術自由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之一,與社會各界息息相關。過去一星期,不同學者解說學術自由的重要性,如浸大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解說內地學術界的白色恐怖,憂這股風氣蔓延到香港;公民黨主席余若薇強調,當學者受到政治打壓,社會利益亦會受損。

《壹錘定音》播出「壹起撐.學術自由」環節,呼籲大家一起發聲,撐學術自由,關注陳文敏事件!歡迎大家加入拍片,發送到壹錘WhatsApp專線9132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