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一套《食神》,為少林方丈製造一個無厘頭的stereotype:小器。但真正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釋永信,卻有另一個被公認的形象:搵錢。
少林寺全面商標化 收入勁
這位「少林寺商業化之父」,一直以生意經營模式發展少林文化,數年前接受Discovery Channel訪問以拍攝紀錄片《新少林方丈》,片中「方丈」一詞的有趣英譯,為釋永信添加更騎呢的名銜「少林CEO」。CEO最近有單轟動的商業買賣,斥資超過二千萬元人民幣,在澳洲新南威爾士州買地,興建少林寺澳洲分寺,還在旁邊附設四星級酒店、少林功夫學院以及相關教學配套設施。袋鼠打少林長拳,指日可待。
每次讀到少林CEO的新搞作,都令我想起「賣梳給和尚」這個營銷小故事。
故事講述一位賣梳的銷售主管要求團隊開拓和尚市場。負能量人Sales甲,埋怨主管要求過高,認為和尚沒頭髮根本不需要梳,自暴自棄,業績為零。死纏難打Sales 乙去寺廟苦苦哀求,說賣不出梳子便會失業,方丈慈悲心起,買了一把。Sales丙遊說方丈買梳子給善信使用,讓他們拜神時整理儀表,方丈覺得有理,買了十把。Sales丁建議方丈把梳包裝成「積善梳」,由高僧開光兼題字,作為善男信女的護身符,保佑平安,弘揚佛法,揚寺之名,方丈最後買了一萬把,Sales到數不在話下,寺廟轉售也賺了大錢。
釋永信比Sales丁更高段數,以少林商標引發無數商機,早年成立武僧團作世界巡迴表演,其後更延伸至少林寶劍廠,專賣各式檔次寶劍;賣素餐,設少林素齋館;規劃文化品牌「少林歡喜地」,商品眾多,開光佛像盛惠六千人仔,也賣禪修服、禪香、燭臺等,唯品牌名字怪怪的,讓我聯想到牛歡喜豬歡喜;少林藥局,產品包括少林活絡膏、藥酒等; 還有少林秀場,搞大型表演「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最貴門票收九百八十人民幣。
宗教商業化這個題材我一直很感興趣,最近讀了台灣經濟學教授鍾文榮講述廟宇香火背後經濟原理的著作《拜拜經濟學》,看當中描寫儒釋道各類營銷手法,拍案叫絕。
台灣宮廟多如繁星,據內政部數據有登記的宗教建築超過一萬五千座,香火競爭激烈。營銷宣傳,是宮廟競爭一法,例如賣神明公仔、辦抽獎,搞擲筊比賽,送的不是普通豬肉獎,而是汽車電單車。也有扮月老服務,開發未婚者市場。
部份搞上市 遭官方狂轟
「大孖沙」媽祖廟更有創意,商品五花八門,除一般的T恤平安符外,更有媽祖行車記錄器,也與銀行合作出媽祖信用咭,營銷角度抵死,強調咭是向媽祖「過爐」求來的,可當護身符,也能保佑信用咭不被盜用。
拜神也衍生極大的周邊商業圈,金銀衣紙便是其一。台灣環保署數據列出當地每年共燒二十八萬公噸,假金假銀焚化背後,促成真金白銀流通。紙紮產業也有利可圖,尤其是特別設計,例如紙紮Google Glass,所費不貲。2014年台灣因毛豬疫情影響供應,豬肉急漲價,更帶旺「供豬出租業」。租用完便還,方便又環保。
但祭祀的浪費和污染是一個大問題,以台灣為例每年燒紙錢至少排放廿二萬噸二氧化碳。拜神污染嚴重,唯世人迷信,由宗教一方改例再教育,本可減少污染,但背後利益千絲萬縷,改變難如登天。幸好還有業者不肯為利賣賬,台北行天宮,就一直奉行不燒紙錢制度,到上年八月更撤走香爐與供桌。其實心誠則靈,減少浪費,若諸神本善,應該更Like。
宗教被利用為賺錢手段,不知滿天神佛會否搖頭嘆息。中國不少地方政府與名山大寺合作上市籌資圈錢,過份到連大陸官方也出面遣責。慶幸世上還有清流,雲南盤龍寺被縣鎮政府要求「提檔升格」商業化,寺方拒絕,上年八月十五日開始暫關山門閉門清修,用行動作抗議。
這個盤龍寺方丈雖然沒有CEO頭銜,但卻比CEO有型一萬倍。
(十萬緣想專欄今天正式結束,徐緣文章將轉至副刊周日名釆版,每周刊出。)
徐緣
NxTomo 市務總裁、營銷專欄作家
http://www.facebook.com/tsuiyuen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