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早期少年Jump 日漫神級收藏

讀書人:早期少年Jump 日漫神級收藏

二○一五年如果有年度漢字之選,相信非「漫畫」莫屬,因為除了《天下》、《火影忍者》等劃時代的長壽漫畫完結,《多啦A夢》也成為新春焦點,贏票房贏掌聲。香港人難以想像一個沒有漫畫的世界,九十年代的《Ex-am》第一期,以龍珠做封面,打斯路、悟飯憤怒,都是記憶,成為連結宅男的聯繫。
當然,《Ex-am》連載的,大都是日漫,它源於日本由集英社出版的暢銷漫畫雜誌《週刊少年Jump》(簡稱《少年Jump》)。《少年Jump》在香港的影響力毋容置疑,橫跨七十至九十年代,當年會有人專程到日本書店買。資深動畫師、人稱「漫畫博士」盧子英(盧Sir),近日從朋友手上取得二十多本《少年Jump》,最難得當中有早期出品(第二至四期),相當珍貴,難怪盧Sir把雜誌相片上載facebook後,立即有朋友驚嘆是神級收藏。

「漫畫博士」盧子英。

打破常規 單元新幹線

盧Sir手上的《少年Jump》頭三年的雜誌,見不到當年熟口熟面的名字,例如手塚治虫、石之森章太郎,且故事都是單元式,盧Sir說,早期的《少年Jump》,是「唔使追的漫畫」,「當年各位大師都已經在《週刊少年King》 、《週刊少年Magazine》 畫,而且當時很流行連載TV漫畫。因此於一九六八年創辦,後起的《少年Jump》,惟有靠打破常規吸引讀者,例如多繙譯外國漫畫家的故事。」
當年盧Sir追開另外兩本漫畫雜誌,卻沒追看頭兩年的《少年Jump》,到了一九七一年,《鐵甲萬能俠》開始連載後,他才是固定讀者。他不諱言,當時的《少年Jump》,象徵挑戰主流,連載科幻、運動、軍事漫畫,嘗試以單元式殺出新血路,「你看它便以新幹線自居。」他還指,雖然《少年Jump》是改革者,但可惜沒甚麼單元式漫畫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唯一得着,相信是那些粗眉大眼的池上遼一作風,整本《少年Jump》,充斥住《愛與誠》的風格。問他會否儲多幾年,他說:「不儲了,香港地,冇位!」

記者、攝影:童傑

當年《少年Jump》以新幹線形容自己。

其連載的畫風,依然是眼睛大大、粗眉,並未擺脫前人的影響。

《少年Jump》沒有當年風行的TV漫畫(圖為內頁廣告),大多是單元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