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糖效果 - 左丁山

派糖效果 - 左丁山

2015/16年度財政預算案公佈後,一如往年,公眾討論焦點集中於派糖多少,房屋房租等民生議題。至於預算案內的一些金融產業發展策略,則引不起討論的興趣。
派糖340億元,能對香港的GDP提供多少刺激?特區政府擁有大量統計數據,財政司司長屬下的經濟顧問辦公室又有不少研究人員,據報政府的研究結果是今年的派糖會提升GDP增長率一個百分點,2015年的全年增長預測是1%-3% ,換言之,若無派糖的刺激,本地生產總值似有若無,幾乎是停滯不前了。2014年的GDP(估值)是22457億元,百分之一就是224.5億元,銀碼比派糖總數還要細,這是甚麼原因?一般來說,政府退稅派錢,理論上市民會有額外消費慾望,增加支出,產生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刺激的總效果會大於政府派錢數目,但從政府的預測來看,顯然香港人的消費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不高,乘數效果不大,加上香港是全開放型經濟,漏斗效應(leakage effect)比較大,故此政府派糖所帶來的經濟效果比派糖總額還要少。據財經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教授透露,政府用不同的假設和計量經濟模式計算派糖的淨效果(net effect),外間機構(即使是大學經濟研究所)能夠掌控的數據一定少於政府,我們很難有理由來懷疑這方面政府的預測的準確性。
以通俗的語言講,收番兩萬蚊退稅,有理冇理儲起三四千蚊先,拎萬六七銀出嚟去曼谷旅行,益咗旅行社、航空公司、機場巴士有錢收(即乘數效果),但大部份錢用於曼谷酒店、飲食、按摩、購物(即漏斗效應),呢啲消費無助本地經濟,故此本地GDP嘅淨所得梗係細過二萬蚊啦。消費性刺激如此,特區政府投放數以千億計嘅金錢於基建項目,對本地GDP嘅刺激相信亦細於投放總額,因為香港並無足夠建築材料,預製組件從內地輸入,填海工程要借用荷蘭公司、荷蘭技術,當然要付出外匯,而工程師、建築師等專才不少係外資公司派嚟,因此基建項目嘅漏斗效應相當大,最直接受益嘅係本地建築工人,而工人通常有較高儲蓄傾向(好天收埋落雨柴),由佢地產生嘅乘數效果亦唔會大,故此咯喎,喺香港採用凱因斯財政擴張政策往往係泥牛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