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現時香港有四百八十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圍頭話、舞麒麟、太平清醮、港式奶茶及蛋撻製作技藝等。康文署今年因應早前施政報告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由一名總館長負責處理調查、研究、存檔、推廣和傳承等工作,並會把荃灣三棟屋博物館一個展覽廳作為展示基地。
康文署助理署長(文物及博物館)陳承緯表示,所有工作會在一五至一六年度完成,未來數月會先成立辦事處,及在三棟屋為永久展示中心做一些簡單的工程,揀選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製成展品裝置和撰寫說明資訊,期望最遲年底前可安排展覽和舉辦活動。一些大型的展覽會安排到文化博物館或圖書館等較大的場地舉行。
包括客家舞麒麟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五大類別:口頭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傳統手工技藝等。部份被列為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去年十二月公佈的四個項目,包括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和內地已失傳的古琴藝術。
■記者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