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菜,素來不是東南亞菜式的主角,但一碗牛河、一碟扎肉粉包卻是不少港人至愛。可惜,儘管愛吃,越菜仍舊予人悶蛋又老土的感覺。近年,越南餐廳開始打破悶局,裝潢玩創意、菜式玩fusion,讓越菜變得更young更好玩。
記者:區佩嫦
攝影:劉永發、潘志恆
色味年輕化 嘆特色濱海
平日甚少踏足屯門,只因滿街盡是拖着大篋的自由行,想輕鬆閒逛都有困難。然而,為了一間新開的越南餐廳,我決定闖進此地,品嚐一頓地道的越南菜。
這裏名叫What The Pho,不要誤會這是粗言穢語,pho是越南文,解作河粉;其中文名改作囍越,意即希望大家有喜出望外之感。還未起筷,單看裝潢已有驚喜,四周壁畫是由本地年輕藝術家Jimmy Lam繪畫,寓意吉祥的大象戴上具越南風味的帽子,加上粉筆字,將越菜的老土感一掃而空。而吧枱上的鎢絲燈膽名牌,更帶點荷李活色彩。
來到越南餐廳,本擬點個越式牛河一嚐滋味,卻被餐牌上的其他菜式所吸引着,忍不住臨時變心。例如「蝦車快沙律配蝦片」,其名取「牙車快」(即是越式雞沙律)的諧音,以蝦取代雞,不但提升賣相,口感亦更清新,鮮爽沙津配上蝦片,更是另有一番風味。每塊蝦片均呈鑊形,帶有少許鹹香,最重要是即日鮮炸,保證一定脆口,在蝦片上放點沙律同吃,酸咪咪、脆卜卜,夠晒過癮。
酸籽醬代魚露 煮兩日夠入味
濱海,即米粉餅,在香港較為少見,做法是把最幼身的米粉烚熟後壓成塊狀,一般會配肉類並以生菜包着、蘸點魚露同吃。這兒的濱海則配上燒豬頸肉,醬汁就改為自家製的酸籽醬。此醬是由越南籍師傅把老酸籽煲足一日、翌日再加入秘製材料煮足三個小時而成,難怪酸甜度很平均。說實話,酸籽醬雖然美味,但不妨試試桌上的魚露,它經過大廚的自家發酵工序,味道較香,蘸肉亦很清新。
對香港人而言,一般的越南咖啡,即使加入濃甜的煉奶,其焦味亦過強,並不平易近人,這裏則在越南咖啡豆中加入意大利及瑞士等地烘焙的咖啡豆,細心調製,味道更醇更香,即使不太愛喝咖啡的人亦很易接受。不過說到我的至愛,非越南的地道糕點椰青糕莫屬。椰青糕以新鮮椰青水做成,加入少許椰肉,清甜又有口感。大廚表示椰青糕較難做,故在本地的越菜餐廳一般只找到綠豆糕及斑蘭糕等,絕對是嗜甜一族必吃的小食。
What The Pho
屯門市廣場一期3樓3271店
置身火車廂 不一樣體驗
對於越南菜粉絲而言,一定認識大坑的火車頭越南餐室,最近他們更於灣仔開設分店,裝潢大玩火車格局。甫入店,你會發現左邊是一列軍綠色的火車車廂,內裏的卡座、行李架、大窗及車門完完全全與真火車無異。當中,我最喜歡對着大窗的吧枱位置,獨個兒坐在那裏細看窗外的「風景」,感覺極為有趣。為了玩盡火車概念,洗手間更播着火車行走時發出的隆隆聲響,「最初想模擬出置身火車中的搖動感覺,不過清潔姐姐反對,惟有只播火車聲。」老闆李先生笑說。
精采牛骨湯 味蕾超滿足
食物保留着傳統越南菜的精髓,招牌火車頭湯河可謂不能不試,煲足十多個小時、隱隱帶藥材香的牛骨湯底,熱度十足,剛剛灼熟上面的生牛肉,加上芽菜、香葉、牛丸及牛腩,的確很滋味。但我最愛還是那塊飽含精華的蘿蔔,一入口,湯汁在口腔中爆發,超級滿足。越南菜總會帶點法式風情,就像一客有機豬扒便大玩法國口味,「香茅豬扒已經賣了很多,開始有點厭,所以特別用上有機豬扒,以法式做法,醃過後放上柑橘醬及蘋果一同烤焗,讓豬扒沾滿水果甜香,層次更豐富。」李先生解釋。你可能覺得這兒的菜式與大坑店沒甚麼分別,但一看到甜品保證給你驚喜。先來一客香茅啫喱,它大玩分子料理元素,打開密實瓶,隨即飄來蘋果木香氣,接着是香茅芳香,啫喱滑溜再配上杯裝的Häagen-Dazs,為這頓越南佳餚畫上完美句號。
火車頭越南餐室
灣仔謝斐道272號杜誌台地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