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王》和《12金鴨》先後上畫,令人以為是向九十年代港產「舞男」電影致敬,然而看到兩片的相近結局,我知道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港片心結。
因為兩片結局,都是主角得到意外巨款──《鴨王》是何浩文因母患病而當上男妓,及至戀上富商女兒,最後得到他所言的「遺產」,被女的「私有化」;至於《12金鴨》則是吳君如女扮男裝做男妓,戲末得到同學謝霆鋒的禮物,是價值千萬的上市股權。同為鴨者,可成王之路,都不由性工作而來,卻因橫財而團圓劇終,可想而知,努力行家,都是成就不足,唯靠幸運有餘。
財神眷顧,可見兩片雖云鴨王出身或金鴨翻身,都不及受人錢財,隨時贖身;至於賣身?就變得無關痛癢了!不錯,兩片都言及成長,像何浩文與吳君如於戲內都是中學俊男,受女孩寵愛,更自知如何博人歡心;而兩者當上性工作後,都會尊崇同行前輩,比如何浩文就要請教單立文的秘技訓練,吳君如更要求教於任達華的壯陽補品……然而一切似乎為專業鋪展的成長心跡與工作技術,其實都非關專業,甚至否定專業。
有此論調,是因為九十年代的「鴨片」,真箇為着演繹吊詭專業,而顯得肉拳肉搏!當中尤其以任達華的話題作──《香港舞男》(1990)、《雞鴨戀》(1991),以及1992年的《與鴨共舞》、《星期五之舞男》和《舞男情未了》,最能反映男性性工作者的故事,甚至幾可成為香港電影獨特類型。能以類型冠之,因為當中必定涉及過氣與新手舞男,身體與性能力的較勁(《香港舞男》的萬梓良vs鄭浩南,《舞男情未了》亦有「新人」呂頌賢);另外舞男與舞女的曲折感情而互相慰藉(任達華先後在《雞鴨戀》和《舞男情未了》,與劉嘉玲及葉玉卿有曖昧關係),就可見人物衝突與磨合,對應性工作,能製造特殊戲劇元素,在肉慾之外,增強戲碼。
相對而言,《鴨王》是三級片,《12金鴨》是群鴨戲,可都見香港電影近年的保守思維,只是淡化性工作。而即使《鴨王》可見情慾場面,卻只為賣弄官能;畢竟性愛場面不必然代表大膽,卻可以是掩飾保守主題的作法。
那究竟《鴨王》和《12金鴨》保守在哪?就是那種近年慣性可見的奮鬥精神,無論是打擂台的,狂舞的以至用身體賺錢的,都在香港電影被說成面對困難,逆流而上的載體;打過交跳過舞之後,再要以此言志,就是重複主題的借屍還魂了。尚算可取,是兩片沒有如吳君如的三集《金雞》般,把香港精神宣之於口,為性工作穿鑿附會,而簡化得有如獅子山下的大眾故事;否則,金鴨王不成,更未能向九十年代電影致敬,卻只像應聲搖尾,偶然可愛的唐老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