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難過程】
坐鎮滙豐中環總行門前的一對銅獅,與銀行早已劃上等號,「獅子」行的簡稱亦是由此而來。滙豐近日在面向皇后大道中門外,加裝一對石獅獅頭壓場,但始終新不如舊。這對一隻沉默閉口、一隻張口咆吼的銅獅,自一九三五年起,便守護滙豐及香港,是港人的集體回憶。
多年來,一對銅獅只曾兩次離開過崗位,每次離位,香港均遇劫數,期間銅獅雖餐風露宿,經歷槍彈,更幾乎葬身日本,惟最終仍逢凶化吉,屹立中環。
日軍運返國 幸安然回歸
滙豐銅獅每隻淨重二千二百五十磅,張嘴吼叫的名為史提芬(Stephen),名字取自前滙豐銀行總司理,鑄造銅獅據講是來自他的構思,另一隻閉口銅獅則叫施迪(Stitt),也是當時滙豐上海分行經理的名字。
銅獅首次蒙難,發生於日軍侵華香港淪陷時。一九四二年,日軍佔據香港,當時滙豐總行被日軍徵用作軍部,門前銅獅不單慘吞槍彈,更因戰時物資缺乏,日軍將銅獅連同維利多亞女王像,及其他城內教堂銅鐘拆卸,運往日本,存放於大阪船塢,準備熔掉作軍火用途。
81年移位 港元隨後暴跌
猶幸後來太平洋戰爭形勢急轉,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兩尊停放於船塢的銅獅,被一名曾在香港見過銅獅的美兵發現。據老一輩滙豐人憶述,某天,該名兵哥隨艦隊停留本港,逕自走入滙豐大堂,留低銅獅在大阪船塢的口訊,卻沒有附帶聯絡詳情,結果滙豐輾轉透過英政府再經外交途徑取回銅獅,「史提芬」與「施迪」九死一生,安然回歸。
獅子第二次離開崗位是一九八一年,中環總行作第四代重建,工程期間,銅獅移往對面皇后像廣場停放,獅子被吊起離座的一刻,不少滙豐高層還親臨門外,輕摸獅身送別。老一輩港人記得,獅子一走,香港前途談判亦進入風雨飄搖,港元暴跌,市民恐慌搶購白米廁紙,直至八四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局勢才趨向平穩。一九八五年滙豐總行工程竣工時,舊一輩滙豐人記得,中外高層均手持香燭,迎接銅獅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