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前大班均入行政局

回歸前大班均入行政局

【政治特權】
滙豐銀行能夠由香港走向國際,除了歷任大班功勞外,在殖民地年代與港英政府關係密切亦是主因,香港回歸前,歷任滙豐大班均是行政局成員,而一九九三年滙豐宣佈遷冊倫敦,是象徵淡出香港政治的重要一步。
滙豐自一八六五年成立,即獲殖民地政府委任為發鈔銀行,滙豐雖非香港的中央銀行,實際上獲港英政府給予很大部份中央銀行職能,昔日滙豐大班均是行政局成員,直到前滙豐銀行亞太區主席鄭海泉在九七後不再任行會成員,這個「傳統」才告終,從中可見滙豐在港英治下的政治特權。

滙豐馬會怡和影響大

有資深政界中人說,八十年代政界曾流傳一個故事,稱前港督麥理浩曾於港府一會議上,重提一句流傳於港府內部及英資間的話:「實際統治香港的是馬會、怡和、滙豐和港督府,排名不分先後。」雖然這個故事無法核實,卻在港英年代政圈廣泛流傳,可知滙豐的政治影響力。該資深政界中人又說,當年滙豐大班對港督極有影響力,另一原因是滙豐對英國政府也有很大影響,令港督也「買滙豐怕」。
因應這種密切關係,港府亦慣於在滙豐內物色人才,揀蟀入政府出任公職,「當年鄭海泉就借調過去中央政策組『培訓』,港府有乜諮詢委員會要搵人,好多時都會先喺滙豐、怡和、太古呢啲英資搵人。」而這種安排,也加強了滙豐在殖民地政府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