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懶猴分佈於東南亞多國,惟部份國家民眾迷信食用懶猴可補身,以及可作施巫術用途,致不斷濫捕濫殺;加上棲息地被毀,懶猴已淪為瀕危物種。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研項目助理經理冼映彤指出,懶猴棲息地早遭人伐樹及填地破壞,「懶猴活動能力唔強,一旦棲息地被分割,就好難遷移到其他地方繁衍」。懶猴多棲息於中國西部、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屬雜食性動物,主食為花蜜、果實和昆蟲。成年懶猴身長只有二十八至三十八厘米。
謠傳可補身及施法
印尼保育機構Yayasan IAR指,部份東南亞國家人民認為食用懶猴的骨、肉及眼珠可進補,惟全無醫學根據。亦有迷信者購買懶猴作施巫術之用。在印尼黑市,懶猴現時售價每隻約五百港元,相當於當地農民一年多的收入。
據香港《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懶猴所受法律保護與「國寶」熊貓屬同級,漁護署禁止涉及懶猴的商業貿易。市民即使僅把懶猴買來當寵物飼養仍屬非法管有,最高可判監一年及罰款十萬元;倘若為商業目的買賣懶猴,最高可判囚兩年及罰款五百萬元。漁護署過去三年並沒有在港截獲販賣或管有懶猴的個案;一九九九年曾有人在周刊登廣告兜售兩隻懶猴被捕,最終罰款兩萬元判囚兩個月,緩刑一年。
■記者龔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