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典型蘇格蘭銀行家基因的浦偉士,保守節儉、務實有遠見,被稱為滙豐「神級大班」,很多已退休的舊部,一提起他仍由衷敬佩。在他領導下,滙豐由地區銀行躍登國際大行舞台,在本港回歸前後,他睿智地卸下滙豐半央行角色,由金管局接掌;八十年代末又扶植華人管理層冒起,配合後殖民時代的部署。
一九八七年起,他透過分階段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股權,將滙豐變身為英國註冊的控股公司滙豐控股,九三年終完成遷冊倫敦大業。在本港回歸前四年,使出金蟬脫殼,既保障股東權益,免於承擔政治風險,又避過正面開罪中方。
龐約翰(1998-2006年任主席)
三宗併購種禍根
龐約翰深沉內斂,機關算盡,為彰顯中國心,配合入股內銀內險策略,會留宿北京平民四合院,吃小米粥葱油餅作早點。任內滙控股價雖曾風光飆升,確立「環球金融,地方智慧」口號,但他過度併購,是獅子行由盛轉衰的關鍵;他拍板的三宗交易,種下集團今日洗黑被罰及私銀逃稅的禍根。
三宗致命收購分別是九九年收購美國利寶銀行及其姊妹機構Safra Republic Holding,導致今日出現瑞士私銀逃稅醜聞。二○○二年他又購入墨西哥第五大銀行Grupo Financiero Bital,此乃二○一二年美國司法部指控滙豐在美國及墨西哥洗黑漏洞的始作俑者。
二○○三年,集團斥資一百四十八億美元,全購高風險次按業務Household International(後改稱滙融),創滙豐有史以來最大宗金額併購,導致二○○七年身陷美國次按泥沼。
葛霖(2006-2010年任主席)
從政後被翻舊賬
司職聖公會周日牧師的葛霖,曾被英國《金融時報》稱為「上帝的銀行家」,最近因國際記者聯盟(ICIJ)報告,踢爆滙豐私銀助客逃稅,葛霖的名字成為英國在野工黨,翻首相卡梅倫舊賬的口實,質疑英揆當年招攬葛霖出任貿易及投資國務部長時(現已離任),是否已知悉滙豐逃稅事件。
葛霖任內集團歷史性作出盈警預告,並於○九年初進行世紀供股,他亦多次公開道歉,坦言「情願沒有買過滙融」。二○一○年葛霖棄商從政,加入卡梅倫政府。
紀勤(2006-2010年任CEO)
辦公室西向東移
一直力拒由外人「空降」擔任主席的滙控,為順應國際管治要求(主席與行政總裁職能分家),自葛霖掌舵起,主席功能便壓縮為負責風險監控及合規管治,真正「捽數搵錢」的揸Fit人,落在行政總裁身上,成為實權大班。
與傳統滙控大班低調作風不同,紀勤是名符其實「風頭躉」,滙豐人都訕笑,「葛霖沉靜、紀勤嘈嘈閉」。紀勤最經典是二○一○年二月,將集團行政總裁常駐辦公室,由倫敦搬來香港,首日上班,滙豐各部門竟動員過百員工列隊中環地下大堂夾道歡迎,紀勤與員工逐一握手,儼如大明星出巡。同年下旬,葛霖棄商從政加入卡梅倫政府,引發集團一場宮廷政變,紀勤成為輸家,提早離場;紀大班悉心翻新的中峽道大班屋未曾入住一天,便告別滙豐。
范智廉(2010至今任主席)
為逃稅風波捱鬧
「數佬」出身的主席范智廉,性格平實低調,多年來擔任集團財務董事,二○一○年宮廷政變中,他成為各方願意接受的主席人選,結果在亂局中成為葛霖接班人。惟因私銀逃稅醜聞期間,他任集團掌櫃,難完全免責,成為政界及媒體攻擊焦點,質疑其獨立性,外電更傳聞,他可能要承擔問責,最終被迫下台。
近日瑞士私銀涉助客戶逃稅醜聞纏身,有兩名大股東藉詞重提「請外援」。據報道,滙控或會打破傳統,邀請「外人」擔任主席之位,有兩名大股東向該報指,「內部擢升」文化守舊,董事會需要注入新氣象,並認為現任主席范智廉需要下台。
歐智華(2011至今任CEO)
瑞士擁秘密戶口
歐智華是滙豐史上暫時唯一由炒房(財資交易室)晉身大班的例子,二○一○年獲委任行政總裁時,年僅五十一歲,是集團歷來最年輕CEO。
歐智華是強勢兼魅力型領袖,性格飛揚,但亦孤傲,不愛與傳媒打交道。除上任後策略日及個別論壇演說外,業績公佈亦只是「出聲唔出人」,雖以香港為家,又揚言退休後在港長住,但他卻絕少以行政總裁身份在本地出席公開場合或接受訪問。
歐智華經巴拿馬公司隱名形式持有的瑞士私銀戶口,近日被英報踢爆,破天荒出席英國聽證會被質詢是否要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