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民意中的Sense and Sensibility(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網絡民意中的Sense and Sensibility
(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上周末的社交媒體很是熱鬧,有兩件事情很值得探討。
一件事是內地的五毛終於出動,在持續的中港矛盾中火上添薪。有人在facebook「保衞香港運動」群組中發言,指控舊年《香港仔》上映時彭浩翔曾講過一段歧視大陸人的言論。這段被彭浩翔本人否認的話語再次被「翻炒」,是發生在港青以「反水貨客」之名對自由行遊客謾罵行為在中港兩地引發爭議之後。彭浩翔的否認訊息顯然沒有被內地網民所接收,相反,這段偽造言論迅速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引爆網民的怒火。一時間,一段預先製作的「對香港斷水斷糧斷電」文案在微博、微信中被廣為流傳。
這樣激進、仇恨的言論,只有在反日保釣、抵制法企家樂福事件中才會有同樣大規模的轉發,如今對應着港青激烈的「中國人滾出香港」言論,硝煙味十足。雖然有學者或傳媒人努力講解中港經濟往來的市場行為本質,仍敵不過內地網民基於脆弱的自尊心受挫而爆發的怒火。一些身邊從來不問政事的朋友開始驚慌,「香港究竟怎麼了?」
這類低劣的民眾鬥民眾的手法,明眼人如《號外》副主編張潔平已經講得很清楚,「這類難看的對決並不是第一次。但這一次的挑動,將徹底污名化和庸俗化雨傘運動乃至港人30年爭民主普選的真義。」在政治中講道德,可能是一件太幼稚的事;因此,指摘五毛們製作這種仇恨言論的道德與否,也顯得是一種極為政治正確的無用之舉。網民關於兩地政治、經濟、民生議題的正面開火,若是能激發普通人用五分鐘時間認真思考下中港矛盾的源頭,不啻為一件好事;但很可惜,社交傳媒上的意見傳播永遠是符合Power Law分佈規律,極少數基於憤怒、悲痛等情緒的極端言論佔據着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而溫和、理想的聲音永遠難以被大範圍傳播。
站在香港批評內地,是容易的;同樣,站在鐵幕之內的大陸批評香港,更是如同洗腦一般。我比較認同任職於香港的保守派傳媒、內地的自由派傳媒——鳳凰衛視的傳媒人閭丘露薇所言,「那些把一小撮人的言論視為大部份人的言論而受到傷害的人可憐,至於那些刻意放大的,則可恥。」面對吞噬一切理性的憤怒情緒,最重要的,don't take it personally,要問,那憤怒的源頭,是否基於事實?
另一件事,是前央視主播柴靜蟄伏一年多之後,以個人身份自費推出的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這部長達100分鐘的公民調查視頻,與各線上、線下媒體的專訪一起在周六推出,風靡社交網絡。視頻推出不到24小時,就已經在騰訊、優酷、樂事、搜狐等八家視頻網站上播出超過8,000萬次,各種正面的評論、推薦文章更是已經將微博、微信淹沒。這場柴靜與霧霾之間的一場「私人恩怨」,源於柴靜女兒未出世便被診斷為患有腫瘤。雖是私人恩怨,但這紀錄片卻是運用了大量專業數據、圖表、動畫、新聞採訪等專業手法,來展示霧霾的成份、成因、危害和解決方法。雖然這調查最後直指中國粗放、壟斷的能源經濟現狀和利益團體中石油集團,仍然被不少人質疑是太過保守,不敢深入挖掘權力結構的問題而是以呼籲公民個體減少開車、監督企業不環保行為收尾;更有人質疑柴靜自費百萬製作這一紀錄片的動機(影片發表於兩會前夕,聯合發佈方包括人民網),批評其邏輯的不縝密和將公共議題個人化的講述方式。
這就是網絡時代的民意,沒有人能組織你的表達,同時也沒有人能倖免於被質疑甚或攻擊。老實說,《穹頂之下》並不煽情,個人化的表達方式若有紮實的事實基礎也並不影響專業表達。無論如何,既有搖滾歌手左小祖咒為動畫短片配音,又有中科院院士解釋霧霾毒害的柴靜調查,成功地吸引了沉溺於視覺刺激、情感煽動的網民,亦淹沒了早前的仇港言論,讓他們轉而思考空氣、水這類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要知道,上一次網民如此關注一場Keynote演講,大概是喬布斯生前最後一次的蘋果發佈會。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