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八大傳奇 追憶

滙豐八大傳奇 追憶

【滙豐150周年專題】
滙豐在港屹立一百五十年,盛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伴着一代代港人成長,多年來,有關滙豐的許多傳奇或民間趣聞,耳語相傳,這些千奇百怪故事,當中真真假假,今日重溫,已無關痛養,但總算是對這間曾經是港人最愛的藍籌銀行股,喚回一些珍貴追憶。
記者:劉美儀

住天比高需大班命格

浦偉士九十年代初趁高價將山頂大班屋售予八佰伴主席和田一夫。

滙豐在山頂持有不少貴重物業,該行最高領導入住的大宅,一貫被稱為大班屋,像美國總統乘搭的飛機,便是空軍一號。最出名的滙豐大班屋,當數歌賦山普樂道十號,雄踞山頂的空中樓閣「天比高」,佔地四萬四千平方呎,自一九七四至一九九○年間,天比高就是滙豐大班府邸。
浦偉士於九十年代初遷冊倫敦前,趁當時樓價高企,以八千五百萬元將它售予八佰伴主席和田一夫。期後和田一夫破產,再以三億七千萬元,轉手予明珠興業主席黃坤,黃坤曾計劃將天比高拆成獨立屋出售,但九七亞洲金融風暴,樓市狂瀉,大廚坤錢債官司周身蟻,天比高淪為銀主盤。
最終物業落入影星周星馳手上,他在二○○四年以三億二千萬元購入,再夥同菱電發展,將天比高拆為四個獨立單位出售,普樂道十號門牌,亦申請改為十、十二、十六及十八號,星爺保留十二號自住至今。
坊間八卦講法認為,沒有大班級命格的業主,壓不住天比高,不是破產就惹官非,看來星爺夠命硬頂得住。
現時滙豐大班屋為山頂中峽道十九號的獨立屋,由滙豐銀行亞太區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冬勝入住。

總行建地道運黃金

一直以來坊間都有傳聞,指滙豐中環總行地下建有地道,直通禮賓府(前港督府),老謀深算的英國人,在殖民時代已作了最壞準備,一旦局勢有何風吹草動,即從地道運走金條現鈔,「走路」返英國。
不過實情是,滙豐地下確實建有隧道,是一九八一年,總行進行第四代重建工程時,建築師特別引入海水冷凍熱能的環保設計,在滙豐年報及公開資料均有記載。
老一輩滙豐人說,隧道極濶甚至可以行走兩架巴士,中間建有圓筒型水管,直接連至天星碼頭大會堂旁邊的喉管出水位,每日引入海水冷凍,污水亦經通道排出。據講一九八六年總行落成典禮時,行方曾邀請過新聞界進入地道參觀訪問。

總行曾設主席住所

滙豐位於皇后大道中總行,共經歷過四代重建,據講不同時代的總行,都有預留主席住所(Chariman Residence)的傳統,一九八五年第四代建築落成時,主席住所便設於四十樓。不過踏入二十一世紀,經內部翻新工程後,已不再存在。
何以大班會住在滙豐?原來因為大班屋位於山頂,若遇風球高掛,主席便「無家可歸」,要在滙豐留宿。聞說該住所設有主人套房及客房,一些達官政要訪問滙豐,不想住酒店又想保持私隱,也曾入住,前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及很多滙控董事會成員,據聞都住過。
舊獅子人說,四十樓主席住所,昔日還有一個延伸室外的日式設計小花園,浦偉士仍在港任大班及行政局非官守成員年代,每逢行政局開會前,浦老總會與成員,先在小花園吃早餐交流,然後才步往政府開會。
滙豐遷冊後浦偉士長駐倫敦,性格慳家的他,回港公幹時仍有入住。不過,接任的大班都不喜歡留宿銀行,加上總行商務房間不敷應用,故千禧年後,主席住所便拆卸改建,變成多功能會議及宴會室的一部份。

興建中的第四代總行。

推高錢納利油畫價

滙豐四十至四十三樓,共設有多間多功能會議及宴會室,全以不同時代對滙豐有重要貢獻的大班名字命名,例如為滙豐發展立下基石的昃臣爵士(Jackson Room)(銅像矗立皇后像廣場)、紀念日軍佔領香港時慘死的祈禮賓爵士(Grayburn Room)、二次大戰後重建發展領軍人物摩士爵士(Morse Room)、及期後的端納爵士(Turner Room)等。
昔日滙豐業績記者會,便在四十一樓打通兩層的Turner Room內舉行,大班坐在背後貫通兩層的玻璃長窗前,氣勢不凡。後來記者會改為二十八樓舉行,近年變為網上會議,大班不再真身出現。
老一輩滙豐人憶述,以往在四十至四十三樓樓層,曾掛有不少十九世紀油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作品,錢氏喜繪畫殖民時代,港澳及華南地區風貌,傳聞滙豐最初掛畫時,錢納利仍未踹紅,但可能滙豐訪客見獅子行常掛錢氏畫作,於是亦倣效入貨,錢納利油畫遂在市場越賣越貴。

錢納利(George Chinnery)作品。

落難大班死於軍營

滙豐銀行最坎坷的大班,可算是日治時期遭虐待,最後更死在赤柱軍營的祈禮賓爵士(Vandeleur Grayburn)。
一九四一年聖誕,港督楊慕琦向當時總部設於半島酒店的駐港日軍宣佈投降。當月初,滙豐已將總部從香港搬回倫敦,中環總行遂被日本徵作軍部使用,祈禮賓及行方高層,遭日軍挾持在總行內,每日協助處理資金,被強迫簽發大量滙豐新鈔,少數仍能在行內走動的華人低級職員,偷偷運送一些面包藥物,接濟皮黃骨瘦、被困地庫的老板,患難中盡顯賓主情誼;惟最後被日軍發現,祈禮賓等高層,被押往赤柱大牢,一九四三年病死獄中。

祈禮賓爵士(Vandeleur Grayburn)

大班退休後須離港

英國人一向紀律嚴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為免退休後指指點點,歷代大班都有不成文規定,卸任後皆返回英國老家或海外長居,不會長駐香港,故前大班浦偉士、龐約翰等人,退休後均回英國居住,已仙遊的前滙豐銀行主席葛萊,則隨愛妻返回娘家汶萊居住,但同樣是告別香港。
這個不成文規定,直到前滙豐銀行主席施德論(負責滙豐總行第四代重建計劃的總舵手)才打破。I.T人出身的施氏,做主席只匆匆數載(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任主席),未到六十歲便提早退休,並以香港為家,積極擔任公職。
隨着時代轉變,加上近年出現首位土生土長華人主席──前滙豐銀行主席鄭海泉,退休後難再要求大班不在港居住,前滙豐主席艾爾敦退休後,亦以香港為家,現任行政總裁歐智華亦早已在港置業。

葛萊

94年火災12員工死

一九九四年石硤尾滙豐分行發生縱火案,一名男子不滿妻子離家出走,向一名在該分行內任職的妻子友人,打聽下落時,魯莽之間引發火災,最終造成十三名職員中,僅一人生還的慘劇。
多人慘死的關鍵,是因警鐘按響後,電子門鎖停電無法操作,不能打開,加上該分行位置所限,沒有後門,職員逃生無路,結果葬身火場。
滙豐吸取慘痛教訓,隨後大力整頓分行安全,比當時防火條例要求更嚴更高。
日後凡開設分行,選址一定要能夠裝設後門,否則寧願放棄;行內必設置自動灑水系統,分行前台及後台的保安大門,電力一旦中斷後會自動彈開,不可反鎖。

一九九四年石硤尾滙豐分行發生縱火案。

旺角分行人才最多

早前受「佔旺」影響,長期停止運作的滙豐旺角分行,是滙豐在港的最猛料分行,素有木人巷稱譽(出得關必屬高手),不少紅褲仔出身的高層,都曾在此任職分行經理,如前滙豐銀行大班艾爾敦便是一例。
旺角分行位於亞皆老街及彌敦道交界,初建於一九四八年,據講只用四年時間,存款客戶便增加五倍,往來賬戶翻超過十倍;一九五四年,該分行重建為八層高大廈。
官塘裕民坊分行(現已拆卸並合併到開源道分行)亦是滙豐另一猛料分行,早前不少佔中捐款的本票,皆由此分行發出。這間但凡抽新股,例必人山人海的分行,坐掌東九龍命脈。難怪老一輩滙豐人說,八、九十年代滙豐飛躍的黃金時代,一間猛料獅子分行,每年盈利抵得上一間英資銀行的規模!

滙豐旺角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