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仍弱 內地PMI收縮

數據仍弱 內地PMI收縮

【拆局】
人民銀行三個月內三次出手大開水喉的潛台詞,是內地增長放緩步伐失控的危機,情況由市場揣測至近月驚嚇數據驗證,甚至已變成普遍認同中國正一步步走入通縮,對經濟恐成雪上霜。
有分析擔心,減息的意義,只在於借擴大利率浮動區間推動利率自由化,但是否可加大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仍然成疑,實質對經濟的積極作用恐有限。
內地近日接連錄得嚇人數據,昨日官方公佈的上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錄49.9,雖然較市場預期的49.7為佳,但已為連續兩個月處於收縮水平;至於非製造業PMI則錄53.9的擴張水平,按月升0.2。
製造業數據堪憂,近月公佈的物價及商品價格數字同樣驚嚇。內地一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只升0.8%,而同期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亦連續三十五個月有負增長,反映低通脹困局未有解決迹象,隨時有機會踏入通縮水平,市場對全年經濟增長(GDP)預期大降至7%或以下。

澳新銀行:再減息空間大

內地弱勢經濟情況亦反映在受低需求拖累的商品價格上,銅價累計一年下跌16%,白金價亦挫逾兩成,各類農產品價格亦跌一至兩成。
至於被視為經濟寒暑表、反映運費的波羅的海指數(BDI)上月中一度跌至509新低,較金融海嘯水平還差。
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師楊宇霆表示,人行降準在於回應市場需要,但減息則掛鈎低通脹,在目前0.8%的低通脹、加上高利率下,息口再下調空間大。惟他指內地企業面臨的問題的借貸成本過高,即使內地減息、但亦同時擴大利率浮動區間,銀行在考慮信用風險的前提下,或未必願意加大放貸,對經濟的實質作用有限,長期持續下去,反而有負面影響。

記者︰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