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路上,尺蠖之屈(獨立評論員 沈舟) - 沈舟

民主路上,尺蠖之屈
(獨立評論員 沈舟) - 沈舟

英國政府上周四公佈新一期向國會提交的《香港半年報告書》,稱去年下半年「一國兩制的原則受到1997年回歸後或許是最嚴峻的考驗」,但總體運作良好。英國外交大臣夏文達指出,在人大8.31決定的框架中,對香港普選的限制較預期要多,不過「民主之路」仍有前行的空間,呼籲各方能達成共識。
據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說,他所接觸的西方國家駐港總領事,均一致認為落實普選是民主進步而非退步,好過原地踏步。外國勢力頻頻示好「袋住先」,對去英訪美、竭力尋求國際輿論支持真普選的泛民陣營而言,無疑是大失所望。西方國家如此政治取態,有它自身面對「超級中國」時的國家立場,我們不必苟同,但需要認真自省的是,有沒有「袋住先」的香港理由。
有人比喻,如果將政制改革看成是派錢派米,「則『袋住先』不失為窮乏者的好策略」。不妨追問:若沒有納稅人的貢獻,政府所派錢米從何而來?同理,沒有當年《基本法》起草過程中港人的積極參與,沒有八八直選的呼籲,沒有九五立法局全部直選的演練,沒有2004年50萬人爭取雙普選的七一遊行,沒有多年來港人的努力和抗爭,何來中共欲拒還迎、戒心重重、一拖再拖,才在2012年達成對普選的承諾?「袋住先」袋住的不是中央的恩賜,而是港人自己多年奮鬥、爭取民主的成果。
反對「袋住先」的人認為,中央不是在派錢派米,而是在派鴉片或者糖衣毒藥,港人要的是真普選,但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給出的卻是經過中央可控的提名委員會篩選後的假普選,如果將有毒的假普選「袋住先」,就只有死路一條,會將香港帶進萬劫不復境地。因為經篩選出閘的特首定必唯北京之命是從,民意認受性超越所有直選議員,可以挾民意授權,幹出一切害港誤港的勾當。
上述觀點出自對一黨專制的恐懼,有內地貪污腐敗、打壓異見、權力不受制約的事實佐證,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對香港的政治生態環境卻有所錯判,民意會自殘、授權特首隨意去害港誤港嗎?香港不同於內地,更不是北韓,在獨立、嚴明的法治保護和掣肘下,在開放而非封閉的輿論環境中,民意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逆民意而行的特首乃至高官很難為所欲為。
選舉是競爭性政治的核心內容,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最新的民主指數2014的「選舉程序與多元化」(Electoral Process and Pluralism)分項評估香港得分4.75,遠高於得分為零的中國內地與北韓,若2017年實現一人一票,其得分還會提高。有人將提名委員會的篩選等同於「一黨提名」,顯然是誇大其詞,因為二者的競爭性程度相差很大。
若將競爭性看成是選舉的「含金量」,公民提名、政黨提名更加多元,競爭更加充份,與8.31框架下的普選相比,無疑含金量要高很多,但二者並非可用真假一言以蔽之。此次競選,不管泛民人士能否出閘成為候選人,所有出閘的候選人面對500萬選民,都必須認真回答來自泛民理念的質問,這在北韓式選舉中是不可想像的。
古語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說的是幼蟲身體一屈一伸,才能前行。以其喻之政改:佔領運動鎩羽而歸,泛民陣營堅持否決政改,用陳日君的話說「還多少有點尊嚴,不必被摧殘後仍叩頭多謝」。若「袋住先」,等同認輸,其尊嚴受損,是謂心理之屈。另外的擔心是,「袋住先」會固化目前不盡合理(筆者的看法是「含金量低」)的小圈子提名方式,以中央一貫的虛幻承諾來看,以後很難有改善的機會,此乃政治之屈。
問題是,否決政改就會有改善機會?若重啟政改五部曲,泛民有甚麽新的政治砝碼能使中央向所謂真普選傾斜?年逾八旬的倪匡稱佔領運動的發起人「太天真,完全不了解共產黨」,「在馬路上搭建帳篷、自修室溫習功課,豈會影響到共產黨?」成語對牛彈琴,諷刺的既有牛的冥頑不化,也有彈琴者的天真幼稚。再聚集起來,高歌《問誰未發聲》、《撐起雨傘》,恐怕不及「袋住先」,在一人一票新的政治平台上展開抗爭來得更加實際和有效。
以「民主指數」評估,從尾名的北韓(1.08分),到首名的挪威(9.93分),民主之路遙遙,香港(6.46分)需要深思的是:徒伸而不能前行,屈身以積蓄和創造新的能量,尺蠖之屈,或許是大自然對「袋住先」作出的一個傑出示範。

沈舟
獨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