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提到政府會出手,扶助年輕人創業。
一般在香港創業,最大支出,是租金。偏偏搞startup,租金不是大問題。一來,不需地舖,地方也不需要大,二來,近年興起搞半賣半送的co-work space,由四年前第一間BootHK,到現在三十幾間,越做越豪,爭崩頭,爭到有做開分租寫字樓的公司叫苦,爭到有新開的co-work space要主動搶客。
業主搶客,做生意有大把人爭住平租畀你,環顧香港大概是startup行業獨有。以前startup想慳租,都會幫襯數碼港科學園,面對官僚的低能就當是成本一部份,今時今日民間的co-work space已經取締到大部份功能,而且做得更好。
政府亂出錢 得不償失
租金不是問題,主要支出,是人工。早期,幾個創辦人,收勁少人工撐住先都得,但遲早都要請人,資金當然大家都想有,向天使投資人或VC集資,基本上任何startup都要做。政府出手派,問題是,點揀派畀邊個。如果一定要派,預算案有提到的配對基金,是比較好的方法,派畀邊個不是官僚揀,而是市場投資者出幾多,政府出幾多,當然不會杜絕利益輸送出老千,但起碼有個譜,而且可以吸引多一些基金留意香港startup。政府出錢,有兩種可能目標。一,幫助現有的startup搞大,二,鼓勵多些人加入搞startup。兩者之中,鼓勵人創業,是比較危險的一個。幫現有startup搞大,最壞情況,是倒納稅人錢落海。但鼓勵人創業,後果可以更嚴重。
朋友去完新加坡探路,說當地startup,一開口就教點樣問政府攞錢,如數家珍。是的,因為政府出錢,所以好多年輕人創業,起碼比例高過香港。無他,你同個大學畢業生講,政府出錢你創業做老闆,錢不用還,你估有甚麼反應,多人入行做是當然。問題是,朋友說,新加坡入行的人是多,但做得遠的,數來數去數不出。感覺是,創業不是奮鬥,而是變成了一個lifestyle,一個納稅人埋單做老闆的畢業後lifestyle,成件事扭曲了。
投資人有個說法,投資前,問問創辦人,如果集不到資,仲會不會做,答不會的,可以馬上叮走。政府出納稅人錢鼓勵人創業,最怕是引來好多本來無心創業,但既然這麼着數就即管奉陪的人,表面上,政府過幾年仲可以宣佈,計劃好成功,共吸引了幾多幾多人創業,但實際上,如果倒錢落海都有分抵不抵的話,這種倒錢,肯定比嘗試幫現有startup搞大而倒的,更加冤枉。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