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價格怎樣由漲到退 - 利世民

利字當頭:價格怎樣由漲到退 - 利世民

上星期財政預算案後,我在這裏寫,去年政府的一次性公共財政措施,對香港的消費者物價通脹影響為0.9%。幸得博客新星「Econ 記者」及時提點,發現原來對消費物價統計影響最大的因素,開支還是其次;去年停止了電費補貼和加煙稅,對消費物價的影響甚為顯著。我將「一次性措施」都當作開支,真在太先入為主。
話說回頭,當年政府推出電費補貼,政客只知道是派糖,但有識之士早就指出,這項政策的背後動機,更大的意義在於令通脹的影響看上去更輕微。可惜,政客的水平就只有考慮社會上最大公約數可以理解得到的解釋,所以無論任何公共政策,都只知道拿公公婆婆綜援戶劏房戶出來販賣悲情。
財政預算案後,社會上最重要的兩件經濟事件,應該是人行減息和金管局推出新緊縮政策。網上有人說,北京放水香港收水,變相就是令香港的無殼蝸牛更難上車,而且讓更多香港物業落入大陸人手上。也有人認為,若非大陸經濟環境惡劣,人民銀行不會在三個月內兩次減息,換言之,香港金管局作出一定防禦工程實無可厚非。
周末,財爺在電台節目上說市民沒有能力就不要急於置業,這句話亦肯定會被指是涼薄。根深蒂固的思維是:「租客一世被業主剝削」,而且有樓揸手,亦的確讓人心理上有種安穩的感覺。不過,置業要講時機,不但是外在的環境,也要看自己的情況,這句話也沒有錯。網上有人將這種小心謹慎的態度,誤解成看淡,是錯誤的解讀。
坊間對香港樓市的另一個迷思,就是將利率描繪成主導資產價格的唯一因素。回顧歷史,一九九四年聯邦儲備基金利率在一年間由3.25%升至6%,香港的資產市場也只是沉寂了一年;但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八年,聯邦儲備基金利率雖減了1%,香港和亞洲的資產市場,卻經歷世紀式崩潰。
我在這再三重申,真正值得關注是美元相對其他貨幣的強弱;自一九八三年成立聯匯,只要美匯指數在上升周期,香港資產價格將難逃下跌的宿命。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