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移民台灣是這兩年每逢春天,台灣移民署公佈數據時,總會發燒一陣子的話題。最新的數據出爐了,果然來台灣的人數持續攀升,去年港澳居民來台遊玩的人數破紀錄達125萬人次,比前年多了20萬人次,要知道四年前2011年港澳才72萬人次來台旅遊。移民許可人數小幅攀升,從621人上升到697人,比較驚人的是居留許可高達7,498人,足足比前年多了五成。當然,居留許可包含了就學等短期居留,並不代表真的港人移民;但相對於香港人到美加澳洲等地移民銳減,一消一長,足見趨勢。
不足700人的移民,似乎不能說明些甚麼,但是這可能跟香港人理性實際的習慣有關,因為台灣薪水實在太低了,除非是退休人士,或者人生剛起步的年輕人,實在不容易叫有一定事業基礎跟收入水平的香港中堅拋棄既有一切,完全移民台灣;這些喜歡台灣氛圍又捨不得原來收入與朋友的港人,就變成兩地奔波的短期移居族了。
香港詩人廖偉棠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說:「很多現實條件會限制你。那我們就選擇短期居留吧,周末大家去度個假,香港的台灣簽證有長達三個月的,我去年去了台灣四次,願意的話一次可以待上一個月。你實在喜歡那裏,就多簽嘛。」香港人果然務實!
兩邊人們似乎很熟悉,但是卻又相當的陌生,香港朋友前兩年就是搞不懂為何台灣人不喜歡馬英九總統,不懂馬民望為何只剩9%,前兩年拜訪林行止他還直說:「馬英九其實很不錯啊。」台灣人其實也搞不懂為何香港人賺了那麼多大陸人的觀光錢,為何會稱大陸觀光客「蝗害」?台灣想盼都還盼不來呢。前幾年台灣的商家巴不得自由行早一點開放。台灣人也納悶香港為何靠大陸這麼近,怎麼薪水還是那麼高不受影響?不像台灣大學畢業生薪資只剩港幣五千塊,比十年前還糟糕。之前台灣執政黨想促銷類似CEPA的ECFA,台灣的部長還老愛用香港的例子掛保證。
但2014年兩地一頭一尾的兩起社會運動,台灣三月搞個太陽花學運,香港搞了一個雨傘革命佔中,突然間兩地互相有了一種惺惺相惜,或者該說有一種「同根同生」的同理感與連結,畢竟你們受689宰制,我們台灣人也有受689給牽累,只不過我們的689是689萬票支持出來的總統。
台人港人此後好像懂得彼此許多,看到了鎮暴警察在行政院打得學生頭破血流,馬英九還在拿蹺不願意接見學生,港人突然懂得台人為何不喜歡馬英九的遲鈍。
看到煙霧彈、辣椒水齊飛下的雨傘人,我們也懂得了太陽花學運時,一位港人在立法院前拉的標語:「台灣人,請踩着我們的屍體前進」的真諦。一位力挺太陽花學運的香港學生說:「我們自己衰到了,實在不想讓台灣跟我們一樣衰」,突然間,台灣人刻板印象中的冷冰冰、重效率的香港經濟動物們,突然有了溫度,也更覺得親近。
台灣101大樓設了鼎泰豐小籠包分店,天天吵得像羅湖關之後,台灣也有了尿尿小童之後,台灣故宮博物院因為排擠效果被迫要開闢台人專屬的星光夜晚場之後,台人也漸漸體會到香港作家馬家輝口中所謂:「星期天想一下今天要去哪裏吃飯,我們的第一個念頭居然是哪些地方不能去,你看,尖沙嘴我們不能去了,那裏已經淪陷了,旺角不能去了,金鐘、中環不能去了,因為普通人太多了。」「普通人」原來竟是指說普通話的人。
香港的文化餵養兩代台灣人,無論金庸、倪匡又或是張國榮、梅艷芳,台灣人對香港一方面莫名親切,又莫名自卑,因為香港代表了洋氣的西方,多元自由的價值觀,台灣解嚴二十多年來,香港人持續有錢,但台灣也有了洋氣,更有了多元跟自由,一轉眼回望,香港卻在燈火闌珊處低迴,佳人遲暮啊!現在台灣人最熟悉的香港藝人竟是被中國封殺的儍強杜汶澤,看到港星的機會竟然是類似劉嘉玲、張衛健在大陸節目大談「中國夢」,叫台灣人怎麼不難過。
「昔日之美人,今成蕭艾」是台灣人見到港人愛跑台灣,第一層的感嘆與感受,但第二層的是陳寅恪所謂「同情之理解」,看到香港人喜歡移民台灣,也不再像以前大驚小怪,反而小聲點頭說,「我懂,我們也挺佔中!」畢竟人生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跟遠方。台灣雖然低薪缺效率,但詩跟遠方,剛好都有。
楊泰興
台灣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