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全國廣播公司(NBC)推出一齣肥皂劇,故事有些奇特:住在洛杉磯的布萊恩和大衛,是一對同性戀「夫婦」,事業有成,生活富足,但無法生育。為了要個孩子,兩人決定徵尋代孕媽媽。原在俄亥俄州的單身母親戈爾迪,帶9歲女兒仙妮亞遷居洛杉磯,願意成為他們的妊娠代孕,但她那位保守的祖母簡也隨之而來,不時從中干預和搗亂,於是情節發展衝突不斷,妙趣橫生。該劇連續播出逾半年之久,收視率不俗。
這齣肥皂劇名為"The New Normal",譯成中文,就是「新常態」。在大多數開通的老美看來,男同性戀家庭,又要找女子生育,確實是既新穎又正常的生活狀態。
The New Normal這個詞,在媒體上出現要早得多。2009年,亦即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第二年,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和比爾.格羅斯,開始用它來歸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的世界經濟,形容發達國家經濟恢復緩慢而痛苦的過程。最初有點曲高和寡,後因經濟低迷、增長緩慢、高失業率等現狀至為明顯,加上埃利安一再鼓吹,逐漸為其他國家的學界政壇接受。這位涉足政商學三界的埃及裔美國人,也被公認「新常態」一說的發明人和解釋者。但有人指出,早在2004年,美國人羅傑.麥克納米就出版了題為《新常態──大風險時代的無限可能》一書,提出今天是一個無法預知的時代,即使經濟恢復了,也無法再回到過去的輝煌。故而,把這個時代稱為「新常態」。如此說來,「新常態」的發明權另有所屬,麥克納米也未必是最早的發明人,而埃利安(還有格羅斯)肯定只是沿用了這個詞。
按他們的表述,如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持續高企、私人部門去槓桿化、公共財政面臨挑戰,以及增長動力和財富活力從發達國家向新興經濟體轉移等,「新常態」本意是負面的。可是,這個詞去年下半年起在中國流行後,不光朝野爭說,到了議事不言「新常態」、好似思維已落伍的地步,而且變得積極而有了正面意義。此外,它不僅是經濟概念,還被廣泛用於政治、法律、文化和社會等領域。總之,從國家到個人,統統處於百年不遇的「新常態」,所以號召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還有媒體提出「新常態中激蕩中國夢」。如今,中、美兩國媒體上的「新常態」,具有截然不同的涵義,已經不是一個詞了。
或許有人以為,拿來The New Normal,是拾美國人的牙慧,顯示中國缺乏「理論自信」。錯!沒看見洋為中用,成功完成了「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