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食肆乏成功經驗大笪地漁人碼頭均爛尾

露天食肆乏成功經驗
大笪地漁人碼頭均爛尾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預算案提出要發展露天食肆,並研究引入外國流行的美食車(food truck)。《壹錘定音》主持李慧玲指出,政府在過去十年最少三次提出類似的計劃,但最終都「爛尾」收場。

2001年,政府提出將上環一塊空地發展成「大笪地」,以價高者得方式招募承辦商。結果,承辦的大笪地投資有限公司欠租130萬及失蹤,大笪地宣告爛尾。2003年底,政府接手爛尾的上環大笪地,中西區民政事務處成立包括現有攤檔商戶的管理委員會,然而無法扭轉人流稀少等問題,大笪地終於翌年關閉。當時有商戶批評,政府當初對承辦商的背景、管理手法等缺乏認識和監管,只著重價高者得,種下管理不善的惡果。

此外,於2008年,政府建議以招標方式出租天水圍濕地公園附近土地,發展地區經濟,創造就業,並邀請有興趣機構提交意向書。該計劃吸引五份意向書,當中包括知名食家蔡瀾建議設立「大牌檔村」,提出聘請數百人發展飲食景點,讓當地新移民能一展廚藝,同時讓港人可嘗到中國大江南北的美食。然而時至2009年,政府以財務可行性,宣布擱置計劃,將土地還原作戶外停車場。蔡瀾不滿政府作風官僚,在專欄直斥「官字兩個口」。

另一方面,政府早於2001年表示為計劃在香港仔發展漁人碼頭,項目包括露天茶座及消閒美食區。計劃最終擾攘近十年、經歷多次削減發展規模後,最終在2009年宣告只以約1.5億美化海濱和鴨脷洲大街,和設置指示牌方便遊客;旅遊項目規模則大幅「縮水」八成,漁人碼頭、消閒美食區通通胎死腹中。政府當時指,因為金融海嘯的衝擊,計劃在財務上變得不可行。

慧玲指,上述三個個案的「死因」雖不盡相同,但皆反映政府對推行計劃決心不足。她指自己個人而言支持露天食肆的概念,寄語曾俊華如有決心推動計劃,應找回舊文件研究以往類似計劃的失敗原因,汲取教訓,不要再虎頭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