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顧問 - 鍾尚志

海闊天空:顧問 - 鍾尚志

日前到公立醫院探病,病人的太太望着寫着顧問醫生、副顧問醫生、醫生等人名字的名牌在嘀咕:「張醫生只是顧問,手術不會是他主刀吧?」
究竟政府醫院裏的顧問醫生是何方神聖?是否醫管局從外面請回來的顧問?循英國的傳統,顧問醫生(Consultant)是專科醫療團隊的領班,肩負起病人醫療的最終極責任。顧問醫生麾下一眾大小醫生,都以顧問醫生馬首是瞻。
以前要考專科院士,要遠赴重洋到蘇格蘭,合格率是出奇地低。專科醫生人數不夠,只能行顧問醫生領導式的醫療服務(Consultant Led Service)。在八十年代,伊利沙伯醫院外科分A,B,C三組,各有一名顧問醫生。廣華醫院外科有A,B二組。規模較小的醫院,如聯合、明愛等,只有一位外科顧問。每位顧問醫生轄下病床近百,自然不可能每一位病人都親力親為。顧問醫生只能提供意見,指導及監督手下的醫生團隊治理病人。
近年來公立醫院的水平不斷提高,顧問醫生的人數大幅增加了,又新增副顧問醫生的職銜,來留住資深的專科醫生(還有剛考得院士銜頭,但尚未有位升職的專科醫生)。醫療服務的模式,亦逐漸由顧問醫生領導,改變成專科醫生提供(Specialist Provided)。治療的每一個環節,都有顧問醫生或專科醫生負責。培訓中的年輕醫生要上手術枱,也要有資深醫生在旁指導。
資深專科醫生親上前線,當然是病人之福。只是顧問醫生、副顧問醫生、專科醫生等頭銜,卻令不知就裏的病人和家屬摸不着頭腦。還是國內那一套明白易懂:學科領頭人是主任,病人臨床治療的負責人是主治醫生,尚在培訓的是駐院醫生。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