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六地擬改劃建住宅 三幅惹爭議

沙田六地擬改劃建住宅 三幅惹爭議

【本報訊】為滿足房屋需求,政府向沙田區六幅「蚊型」土地埋手,建議改劃成住宅用途,料可提供近三千個公私營單位,但有區議員質疑當中三幅涉及一千八百個單位的土地根本不宜建屋,令改劃勢受阻。
其中馬鞍山一幅用地位處於自然保育區旁,將作低密度私樓發展;另一幅用地位處馬鞍山通風廊中間,或影響區內通風。有團體批評當局近年改劃時罔顧規劃準則,促當局提供更多理據去說服公眾。
規劃署向沙田區議會遞交建議,計劃將六幅位於沙田及馬鞍山的用地改劃為住宅,提供一千三百多個私樓單位及一千六百多個公營單位,其中五幅地面積各不足一公頃,僅一幅為一點一三公頃。

偷步列入下年度賣地表

沙田區區議員容溟舟審視建議後,發現當中三幅土地不宜作住宅發展,如位於白石耀沙路一幅面積為零點四六公頃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建議改為住宅(丙類)用地,可建一百八十個單位,當局指改劃不涉毗連的自然保育區,但容認為該處有特殊保育價值,「如攞嚟起私樓,嗰度有海景,肯定賣得好貴」。他又指當局已將該土地劃入下年度賣地表,有偷步之嫌。
另一幅具爭議性的土地位於馬鞍山恆健街與恆明街交界,面積零點五九公頃,由休憩用地改作公營房屋發展,提供八百個單位。
容溟舟認為該地位於馬鞍山主要通風廊中間,即使樓宇規模盡量縮細,仍會影響通風;加上該區以往經常發現地下有溶洞,若日後出現沉降等問題,會對基層居民構成負擔。
位於火炭坳背灣街的零點七公頃土地則改作公營房屋發展,提供逾八百個單位。容溟舟質疑該地被工廈包圍,擔心社區配套不足。
木土研究社成員林芷筠認為,政府近年改劃時罔顧以往規劃標準,不斷犧牲社區設施去滿足土地需求,認為研究善用棕土等才屬治本之道。
■記者鍾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