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父母懷着喜悅心情迎接新生命,若BB忽然提早出世,成為早產嬰兒,會令父母方寸大亂。早產嬰兒因器官發育未成熟,出生時或出現呼吸困難、心臟或腦部等問題,令父母要承受沉重的照顧壓力。有資深護士建議,父母可與同路人分享減壓,並學習「袋鼠抱」及嬰兒按摩加強照顧的信心。
記者:梁麗兒
早產媽媽、社工Maggie在二○一一年懷上首胎,但在年底已誕下僅廿四周、只重一磅的女兒菲菲,「見到阿囡只得手掌咁大嚇親,當場喊到跪地」。早產原因不明,菲菲出世後有很多健康問題,Maggie曾認為女兒未必可活下來,「當時阿囡每活多一星期,就買一個蛋糕慶祝生日」。
菲菲早期因未能正常呼吸要插喉,另因心臟發展不全,兩個月大時要做心導管手術,令Maggie很痛心。菲菲又因右腦輕微出血,導致現時左邊身活動及協調能力較差,走路及行樓梯時容易「kick親」,自小要接受物理治療。女兒飽受病痛煎熬,Maggie不時自責,「係咪陀佢時做嘢太辛苦」。菲菲出世後留院半年,首三個月入住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
晚上不敢睡 時刻觀察
Maggie為照顧菲菲曾辭工三個月,女兒出院回家後,因擔心未能正常呼吸,她晚上不敢睡覺,時刻觀察。首年只帶女兒往醫院覆診及行公園,減少到人多地方,但女兒兩歲半時仍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要住院。
為了令菲菲追上正常兒童的生長,Maggie讓女兒嘗試多種食物,避免偏食,又曾「谷」女兒吃芝士、飲奶增重但無效。現時三歲大的菲菲,比同齡兒童較「細粒」,學習較慢,但好動活潑,令Maggie欣慰。她形容早產嬰兒的健康狀況如過山車一樣有起伏,旁人難明白,與同路人分享可獲得更大支持。
多播音樂助嬰兒適應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護師(新生嬰兒)李韻明說,該院會安排早產嬰兒與父母作「袋鼠抱」,即雙方赤裸擁抱,加強安全感、親子關係及照顧的信心。早產嬰兒出院回家後,因環境轉變容易緊張及哭喊,建議多進行按摩,睡覺時可播放柔和音樂,並將燈光轉暗助嬰兒適應。
不少早產媽媽都會自責,將子女早產歸咎自己「陀得唔好」、「份工太辛苦」,或要承受長輩怪責。早產嬰兒身體較弱,也會令照顧上有壓力。李建議,媽媽們可多與同路人分享,包括參與早產嬰兒家長小組減壓,「見到人哋早產BB大個咗,自己湊都會有信心」。在小組內學習正確照顧早產嬰兒的技巧,例如開奶、餵藥及沖涼等都可增強照顧信心。
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Project HOPE)去年推出facebook專頁「早到同學會」,為早產嬰兒父母提供交流平台,分享經驗和心得,並定期舉辦育兒講座作推廣。Maggie為專頁管理員,不時會到訪醫院分享,現有七百名本地早產媽媽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