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在財政案拋出了心理學家亞伯拉罕 · 馬斯洛的理論,指出肚餓的人會覺得有食物的地方便是烏托邦,對愛、尊重、自由這些不能果腹的抽象事物不屑一顧。
等於中國的古老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這個理論表面正確,飢寒交迫,誰還會顧甚麼餐桌禮儀,「阿爸食飯阿媽食飯,哎喲,忘記食樹皮前要洗手!」
但實際上有很大落差。
譬如大陸,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即使仍有大量窮苦民眾,但至少出現了「先富起來」的一群人。我們在各大名店都能看見這批「衣食足」的富裕階層,但我們並未在他們身上,看到「知榮辱」的現象。
他們當眾晾曬胸圍、拿膠袋盛載童子尿等等,他們富裕了,但並未有追求更高的道德價值。
許老爺也是富裕了甚至還懂得追求更高的品味享受,但並沒有同時追求「道德、公正」,反而選擇了貪賄。
可見倉廩實也可以無禮,衣食足也可以無恥。
反過來,未滿足溫飽的人,一樣有高層次的需要。
佔中時,佔領旺角的市民,很多都是低下階層,他們不是大狀律師議員大學生,但他們一樣會追求「公正、道德」。
真相是,如果不追求高層次的「公平尊重」,可能連低層次的「溫飽」也得不到滿足。
貧窮的人意識到,溫飽出現問題,來源於制度不公,於是胼手胝足的小市民,也叫喊出「我要真普選」的高層次口號。
專制政權卻往往拿溫飽問題作為借口,拒絕改革。中共便常常說「吃飯便是中國的人權」,等於689說「高速經濟發展便能解決民生問題」,但今天不少民生問題,都是因為經濟太高速發展所致。心理學家的理論,聽聽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