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個垃圾桶可反映社區變化。社企「會社民工」在上水、美孚和觀塘,各找一個垃圾桶安裝攝錄機,記錄垃圾桶的一天。觀塘和美孚的垃圾桶只需一日清理一次,上水的垃圾桶每兩小時便要清空一次,有上水清潔工說,每日要清理八次街道的垃圾桶,每車堆滿二十包垃圾,垃圾量是他區十倍,垃圾主要是水貨活動衍生而來。
清潔工:衰過堆填區
三個垃圾桶記錄點分別在上水新康街,該區有活躍水貨活動;美孚選址在荔枝角花園,屬傳統住宅區;觀塘則位於開源道,屬人流旺盛商業區。會社民工創辦人朱漢強指上水情況最驚人,平均每兩小時就爆滿,下午三時要出動一個容量六百六十公升的大型垃圾桶收集,傍晚六點更需要兩個大型垃圾桶承載垃圾。
記者巡視上水垃圾站,發現大型垃圾極具水貨特色,包括一堆被拖壞的行李篋、運貨用的木卡板、手推車。清潔工一肚氣說:「水貨客又衰又賤格又阻住啲路。」該清潔工自言做了十三年,近三年見證上水垃圾量劇增,「(臭味)衰過堆填區」,每日有四架次垃圾車夾垃圾,每車夾走近二十噸。她對部份缺德水貨客感憤怒,「我內地落嚟十五年,但都冇咁衰格。我落嚟十五年、掃十五年地啦」。
朱漢強指紙皮垃圾已有拾荒者取走,膠樽、塑料包裝紙等迅速「打爆」垃圾桶,「人流、物流、貨流好似行花市咁多,一日可能好開心,但日日行花市係頂唔順」。他監測垃圾桶期間,剛發生有人縱火燒水貨店,其後有大批警察驅趕在街邊執貨的水貨客,他說有警察抱怨:「(水貨客)好似曱甴咁清都清唔晒」。
朱漢強指水貨客有港人亦有內地人,不應只歸咎內地人,現況已犧牲當區居民生活質素,並非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他不認同燒垃圾桶等洩憤行為,促港府對症下藥,「有一定嘅商業貿易係冇問題,但一條比較暢通嘅路,一個比較整潔有序嘅環境,政府有責任處理」。
■記者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