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起碼三位家長的子女都被譽為「資優」孩子,亦即是他們在同年紀的班別都有着超凡的成績,而且在一些國際標準的考試結果都得到非常卓越的分數。這幾位孩子一跳便跳了兩級班,多麼的傑出,羨慕嗎?其實學校提供跳班的選擇是好事,傳統教育制度用統一的教科書,程度和速度總不能適合所有同年紀的孩子,提升學習內容至與「資優」孩子的能力相約是理智的做法,至少「資優」孩子不會被悶昏,而同年紀的學生亦不必受到太大壓力,常被老師父母將他們與「資優」孩子的成績來比較。對此話題,我抱着的態度是: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是否合理,看看他自己想不想闊別同級朋友升班去。但原來很多父母是非常羨慕別人那些「資優」孩子。
試過在父母們雲集的多個場合,當大家談論到某某家長的孩子跳了班之際,頓時聽到很多「嘩!」、「你就好啦!」。再聽下去便了解到他們讚嘆的理由:「省回不少學費呢!」、「那麼聰明,將來一定考到很好的大學。」然後繼續討論跳班的條件,圍內探討自己的孩子有天會否也達到跳班的榮譽。談到這裏我通常會不知情識趣地打斷話題,將焦點轉移到孩子身上,問:「你的孩子跳班後開心嗎?他與同學們有共同的校外話題嗎?跟那些高年紀的同學能相處得來嗎?」眾人都會靜下來用奇異的眼光看着我,然後「資優」家長便禮貌地回答:「OK喔。」我好奇在溫書和考試以外的事情,是因為年輕人的社交生活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情緒,到頭來不止影響成績,嚴重即會患情緒病。若在校內沒有投契的朋友,要不便往校外結交,做父母會擔心到底認識了甚麼人,要不就變得孤獨寡言,做父母亦會擔心沒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所以,既然孩子的學術能力已經得到肯定,父母若將時間和心機來多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會更恰當。
Malcolm Gladwell的新書《David and Goliath》也用了一部份述說那些讀書很優秀的年輕人,他們從小到大都是校內的「風頭躉」,由讀書至運動及課外活動上都有卓越的成就,習慣了做第一,風頭一時無兩,最終也考進外國最厲害頭三名的大學。可是世間那麼大,一山還有一山高,進了頂尖學府才發覺原來自己不是第一,原本打算念科學或醫科的學生都卻步,換了念歷史或其他沒有那麼高難度的文科,因為他們都難以接受不再是「第一」。這是個可惜的結果,這些年輕人就算在大學裏的成績平平無奇,也不代表他們不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醫生和科學家。
有追蹤我博客的人都知道上年底我有一個獎賞女兒犯錯的計劃,當她每做錯一件事或勇於冒險(人身安危除外),只要能夠告訴我從中學到的教訓及下次的做法,便會得到獎賞。女兒是個非常小心的人,有點近乎完美主義,我想幫助她學會擁抱錯誤,不被嚇怕之餘反而懂得滿懷自信再接再厲,兒時有了這種意識將來遇到挫敗也沒那麼彷徨。早陣子我心思思:如果給女兒嘗到留班的滋味也不是壞事,連這個在同學們中「最可怕的事情」也經歷過,將來也沒甚麼嚇倒她吧!希望丈夫這星期沒有空看我的專欄,要不然他一定大叫:"Your crazy ideas!"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