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農曆新年,報章總會有一個接一個的訪問,找來專家名人大談如何教小朋友處理利是錢及理財。講到利是錢理財之道,來來去去離不開儲蓄、消費、捐獻三部曲。協助孩子建立對「金錢」的觀念固然重要,但怎樣協助他們理解何謂「富有」似乎更重要。
我常覺得人是越大越覺窮。襁褓嬰兒,能吃飽能安睡,已很富足了;幾歲幼兒,就算他們家住唐樓,只要有爸媽陪伴,閒時到遊樂場玩,亦心感滿足。再大一點,不要遊樂場了,吵着要去迪士尼;再過幾年,看見同學仔把玩着iPad,自己手上只是拍紙簿,滿心不是味兒;長假後返學,老師問假期去了哪裏玩,A同學去了日本滑雪、B同學去了澳洲海灘,而自己卻只是回鄉探親,唉,簡直情何以堪!
越大越多引誘
人,就是越大越多引誘越多比較。引誘和比較,是令人自覺不夠富足的來源,雖然美其名也可以說是努力賺錢的動力,但一個人若內心沒有其他珍視的價值,很容易墮入窮得只剩下錢的井底裏。借用財爺那句「渴望心中富有」,我們教孩子理財、正確運用金錢之外,更不可以忽視的是怎樣讓他們感到心中富有。他們心中富有,是因為他們心底裏有一些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信念。這些信念,能讓他們有所追求,讓他們寬裕地遊走於金錢追逐的遊戲之外,能讓他們真正感到滿足。
這些信念,不一而足,有說是教孩子施比受更有福,或是對一門學問的追求,或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能送他們一份信念,他們會終身受惠。至於今年怎樣處理利是錢,我很簡單,只要不亂揮霍就可以了,投資之道?等孩子再大一點才去學吧。
蘇菲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