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是彩色:生生不息 - 陳曉蕾

綠是彩色:生生不息 - 陳曉蕾

今年深水埗地攤額外熱鬧,南亞裔的、操內地口音的、甚至一些文化人都趁着初一至初三來開檔。其實平日深水埗每晚十點後,由桂林街走到大南街、北河街一個U字,都有數十檔地攤在擺賣,有幾檔甚至賣大型傢俬,床褥沙發書櫃就堆在路邊賣。幾乎全港清潔阿姐阿叔倒垃圾收起的鞋子、電器、玩具、衣服……經過不同回收渠道匯流到這裏,而新年前大掃除大量被丟棄的物資,新春期間更如潮水湧來,有人甚至特地帶用不着的東西,捐給年長的小販出售。

有朋友第一次來,眼睛鼻子皺作一團說:「全部都是垃圾!」嫌髒匆匆離開。也有朋友不斷「執」到寶,先後買到六十年代漂亮的繪花玻璃杯、七十年代經典家庭用品像駱駝牌玻璃膽飯壺、八十年代的珍藏玩具等,「這些古靈精怪的東西,商場哪會買到。小店又頂不住租金,平時很難遇到,就算有也是當古董,賣得好貴。」
「新年賣東西的大都是生臉孔,不懂叫價。」經常在大南街尋寶的朋友說:「那些檔主會說:『你開價啦,我都唔知價!』一些老手討價還價也會這樣說,但好些新手是真的不曉得,名牌袋子平時起碼叫價幾百,但新年三、五十元就買到。當然也有檔主趁機抬價,說是甚麼古董傢俬居然『萬萬聲』,怎可能在深水埗買?總之,新年特別多『奇遇』。」
今年的特色,還有單車叫價特別高;更多實用物件如廚具、衣服;及一些年輕人來賣自己的舊書、衣物、手做創作。
我買了新簇簇的背囊、連招牌也沒剪的鞋子、可放進焗爐的瓷鍋等等。近年開始點算自己擁有的東西,買了新東西,盡量把舊東西讓出來,就算無法減少,起碼不要增加。
於是搜出幾個手袋,舊得破損變色,正要丟掉,突然看到扣子好漂亮,剪下來,一剪就停不了:內裏的小袋子也可以拆下來……咦,沒有了內裏的襯布,手袋可以改裝成椅套……再看看另外兩張被貓抓破的椅子,大袋子剪開一半,正好又變成兩個椅套。小時候看過師傅在街上即場為沙發換皮,現在都不見了,難道略一殘舊便只能送去堆填區?朋友拿起工具動手改裝,一個下午,就把兩個舊手袋變成三張椅子的新椅套。
第二天鄰居來拜年,聊了整個下午,平日實在太忙,近如鄰居也是一年一次長談。一邊聊,順手把從舊袋拆下的內袋,縫到剛買的背囊裏,「你竟然識做『女紅』?」鄰居錯愕,我笑:「中學的家政課啊!」用僅記得的「毛氈針步」替背囊增加幾個內袋,方便放東西。平日怎抽時間?新年才有這樣閒情。
鄰居離開時,又帶走兩雙我已較少穿的鞋子、穿不下的外套,還有多了的大鐵鍋,惜物即是惜福,好意頭!
香港談廢物議題,往往很快提到分類回收。回收重要,但由金屬紙張到塑膠,無論降級或是升級回收,都要耗用資源收集和重新生產──如果不是垃圾,就根本不用處理。源頭減廢遠比回收再造有效,沒法重用,才回收。深水埗的二手地攤,每晚、每年令多少「垃圾」重生?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靠消費推動經濟已經過時,惟有生生不息,才能持續。

袋子太舊送不出去,也可拆下配件重用呢。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